“服氣精義論”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7行: 第7行:
 
[[Category:道教經典]]
 
[[Category:道教經典]]
 
[[en:On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Ingesting Vital Breath]]
 
[[en:On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Ingesting Vital Breath]]
 +
 +
{{dzindex
 +
|書名=服氣精義論
 +
|編著=司馬承禎
 +
|卷數=二論同卷
 +
|正統道藏分類=洞神部方法類
 +
|正統道藏字號=命
 +
|涵芬樓本冊數=571
 +
|新文豐本冊數=31
 +
|三家本冊數=18
 +
|道藏提要編號=824
 +
|中華道藏分類=四輔真經太清攝養經
 +
|中華道藏冊數=23
 +
}}
 +
'''服氣精義論''',唐朝[[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撰。《[[雲笈七籤]]》卷五十七收錄本書。凡九篇:〈五牙論〉、〈服氣論〉、〈導引論〉、〈符水論〉、〈服藥論〉、〈慎忌論〉、〈五臟論〉、〈療病論〉、〈病候論〉。今《[[正統道藏]]》本將此書割裂為二種。以序文及前二篇為《服氣精義論》,收入洞神部方法類;以後七篇為《[[修真精義雜論]]》,收入洞真部眾術類。二者應合為一書,並以《雲笈七籤》校正。
 +
《[[正統道藏]]》本《服氣精義論》,編首有作者自序,謂胎息服氣可以治病長生,世傳服氣之書頗多,散漫難稽。「今故纂類篇目,詳精源流」,而成此書。第一篇〈五牙論〉,言服食五牙之法。五牙即五方五行之生氣,修道者服食五牙,可以通潤五臟,滋養精氣。在保持身體姿勢不動的情況下控制呼吸,吐故納新,以意念控制氣在體內的周行。另外又主張動功,以導引令榮氣衛氣和暢,使氣在體內「升降有敘」。在服氣的同時還主張服藥,通過服氣服藥以療病,書中發展了[[陶弘景]]服氣療病的思想,使道教氣功療病法進一步完善。此外,還提出了有關服氣的種種「慎忌」,強調精神情緒的調節,這是其服氣論的「精義」所在。《服氣精義論》對宋元[[內丹]]家影響較大。書中詳述服五牙之法,其法以思神、服氣、誦咒為要訣,據稱出自《靈寶五符經》和《上清經》。第二篇〈服氣論〉,言辟穀服氣之法。內稱氣為胎形之本元,本元充實,精滿神全,可以延命。故專氣致柔,保全元氣為攝生之要。服氣之法,須選擇子後午前之時,先斷穀清腸、減食服藥,待氣液宣通,而後服氣。其具體方法有誦《五靈心丹章》及《大道贊》、服六戊氣法、服三五七九氣法、養五臟五行氣法等。《正統道藏》本此篇有缺文,參見《[[修真精義雜論]]》詞條。
 +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5頁。
 +
[[Category: 洞神部方法類]][[Category: 唐代道教經典]]
 +
[[en: Essays on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Method of Absorbing Qi]]

2013年8月24日 (六) 13:02的版本

《服氣精義論》為唐代司馬承禎所撰,分為〈五牙論〉、〈服氣論〉、〈導引論〉、〈符水論〉、〈服藥論〉、〈慎忌論〉、〈五藏論〉、〈療病論〉、〈病候論〉九篇,記載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氣符、服六戊氣法、服三五七九氣法、養五藏五行氣法等靜功功法,在保持身體姿勢不動的情況下控制呼吸,吐故納新,以意念控制氣在體內的周行。另外又主張動功,以導引令榮氣衛氣和暢,使氣在體內「升降有敘」。在服氣的同時還主張服藥,通過服氣服藥以療病,書中發展了陶弘景服氣療病的思想,使道教氣功療病法進一步完善。此外,還提出了有關服氣的種種「慎忌」,強調精神情緒的調節,這是其服氣論的「精義」所在。《服氣精義論》對宋元內丹家影響較大,《雲笈七籤》卷五十七亦有收錄,而《正統道藏》則將《服氣精義論》一分為二,以序文及前二篇為《服氣精義論》,收入洞神部方法類,另外將後七篇輯為《修真精義雜論》,收入洞真部眾術類。

參考資料

  1.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247頁。
  2.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5頁。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服氣精義論
編  著:司馬承禎
卷  數:二論同卷
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 命字號
涵芬樓本第571冊
新文豐本第31冊
三家本第18冊
道藏提要:編號824
中華道藏:四輔真經太清攝養經
第23冊
 

服氣精義論,唐朝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撰。《雲笈七籤》卷五十七收錄本書。凡九篇:〈五牙論〉、〈服氣論〉、〈導引論〉、〈符水論〉、〈服藥論〉、〈慎忌論〉、〈五臟論〉、〈療病論〉、〈病候論〉。今《正統道藏》本將此書割裂為二種。以序文及前二篇為《服氣精義論》,收入洞神部方法類;以後七篇為《修真精義雜論》,收入洞真部眾術類。二者應合為一書,並以《雲笈七籤》校正。 《正統道藏》本《服氣精義論》,編首有作者自序,謂胎息服氣可以治病長生,世傳服氣之書頗多,散漫難稽。「今故纂類篇目,詳精源流」,而成此書。第一篇〈五牙論〉,言服食五牙之法。五牙即五方五行之生氣,修道者服食五牙,可以通潤五臟,滋養精氣。在保持身體姿勢不動的情況下控制呼吸,吐故納新,以意念控制氣在體內的周行。另外又主張動功,以導引令榮氣衛氣和暢,使氣在體內「升降有敘」。在服氣的同時還主張服藥,通過服氣服藥以療病,書中發展了陶弘景服氣療病的思想,使道教氣功療病法進一步完善。此外,還提出了有關服氣的種種「慎忌」,強調精神情緒的調節,這是其服氣論的「精義」所在。《服氣精義論》對宋元內丹家影響較大。書中詳述服五牙之法,其法以思神、服氣、誦咒為要訣,據稱出自《靈寶五符經》和《上清經》。第二篇〈服氣論〉,言辟穀服氣之法。內稱氣為胎形之本元,本元充實,精滿神全,可以延命。故專氣致柔,保全元氣為攝生之要。服氣之法,須選擇子後午前之時,先斷穀清腸、減食服藥,待氣液宣通,而後服氣。其具體方法有誦《五靈心丹章》及《大道贊》、服六戊氣法、服三五七九氣法、養五臟五行氣法等。《正統道藏》本此篇有缺文,參見《修真精義雜論》詞條。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