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度

出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普度,所謂普度即「普度衆生」,合乎道教之「濟生度死」宗旨。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節,節日期間道教宮觀要舉行中元法會以行普度。道教認爲:那些因戰爭或天災不幸罹難的死者成爲無主的孤魂散鬼後,會變成陰司地府的流浪族,這些鬼魂到處遊蕩,有時會擾亂人間並造成災禍;普度之舉就在於施捨法食,或由道士作法超度這些鬼魂脫離苦海。據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的記載,唐代道教的黃籙齋就包括普度幽魂的科儀。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中的科儀品類,也有施食普度品。宋末元初人吳自牧在《夢粱錄》卷四亦載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諸宮觀設普度醮,與士庶祭拔」。明朝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也載有「普度大齋」的內容。唐宋以來道教的黃籙齋壇,要分設煉度堂、神虎堂、受度堂、靜默堂、普度堂、誦經堂,在普度堂外設立茭郭,中安斛食,以施捨無主孤魂散鬼。近代以來道教在行普度之日,首先豎起招魂幡並張貼榜文,豎幡以招引亡魂來接受普度,貼榜則規定來接受普度衆鬼魂的類別、時限、入境路線及普度時日。民間於普度壇前豎立高大旗杆,再升上招魂幡以行普度。民間從七月初一至三十做普度,家家戶戶門前掛上終夜不熄的普度燈,並捐資雇戲班演戲,供祀用紙糊制的神牌。七月底「關巷口」,意謂鬼魂重進地獄之門已關閉,各家燒掉門前的普度燈。

參考文獻

  1. 張澤洪著:《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