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星图,本是观测恒星的一种形象记录,乃天文学用来确认天空中的星体位置的一种重要工具。先秦时期的中国就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人们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分为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曾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了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合甘、石、巫三家所观测的恒星,将其用不同方式绘在同一张图上,共有星1464颗。此星图虽然已经失传,但从绢制敦煌星图上可知其大概。晋、隋、唐对其加以继承和发展,使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均有沿用。基于“天人一体”的认识,道门中人也多用星图来进行占卜、作法、修炼等,如《太上飞步五星经》曾详述“步踏五星”之法,具体包括布列星图、存祝闭气、呼念神名、步罡踏斗、存三八景二十四神等,《天原发微》也对星图多有阐述。如说:“赤道以北,为北极内官星图;赤道以南,为南极外官星图”等等。

参考文献

  1. 《太上飞步五星经》,见《道藏》,第11册。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