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由來

「課」指的是課誦,「功課」就是例行的作業。早晚功課就是道士每天早晚兩次上殿念誦必讀的經文。早期道教沒有早晚功課的記載。南北朝時,道教的宮觀道士有「常朝儀」,《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稱,「四眾三洞,可旦夕常行,所以謂之常朝」。常朝儀的核心部分是禮十方,同後來的早晚功課以誦念咒經誥為主不同。但以天天舉行的形式而言,又是十分接近的。明代正續《道藏》中亦無早晚功課的經籍。清代成書的《道藏輯要》收有《清微宏範道門功課》和《太上玄門功課經》等兩種,從經名冠以「清微」可知,當是清微派道士傳承之經籍,大約出於清代以前。另據佛教叢林約在明代才較普遍地形成朝暮課誦制度,而全真道觀建制仿效佛教叢林,因此道教的早晚功課制度,推測可能形成於明代的中晚期。明末清初,道教的主要宮觀才較普遍地以早晚功課作為一種修持形式。

==內容==] 道教宮觀道士的早晚功課的內容大致是相同的,主要是經、誥和等。但隨著所屬宗派的不同,所在地區的差別,也略有差異。例如:全真派的早課中有頌讚本派祖師的「北五祖誥」、「南五祖誥」和「七真誥」。正一派的晚課中有頌讚本派祖師的「祖天師寶誥」和「虛靖天師寶誥」,茅山道院道士的晚課中有「三茅真君寶誥」等等。宮觀道士的早晚功課的程序大致相同,都是以「開經偈」或「香讚」開始,以「十二願」和「三皈依」結束。早課中間包含三個部分,一是各種咒(如:凈心神咒等),二是幾部經(如: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等),三是各種誥(如:玉清寶誥等)。晚課中間包含二個部分,一是幾種經(如:太上洞玄靈寶十方救苦妙經等),二是各種誥(如:斗姆寶誥等)。

作用

宮觀道士日常舉行早晚功課的目的是為了修道。柳守元《清微宏範道門功課》的《序》中稱,「金書玉笈為入道之門,寶誥丹經乃修仙之路。得其門,可以復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煉不壞之身。是故羽士住叢林,奉香火,三千里行持,十二時中課誦。朝夕朝禮,期上接夫聖真;夙夜輸誠,祝永綿夫國祚」。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養生,柳守元稱「不勤持誦,何以保養元和」。道士作早課時,多在卯時,此時,陽氣初升,陰氣未動,飲食未進,氣血未亂。通過早課,會產生心平氣和、脈通竅利的保健功效。晚課時間一般在酉時,此時人已疲倦,陽氣衰微,陰氣漸旺,邪氣游蕩,通過晚課,能消除疲勞,平靜焦躁,產生精力振奮、有益睡眠的功效。因此,柳守元云:「若能矢志專誠,二六時中,猛勇精進,永無退轉,在世端能出世,居塵自可離塵,出入虛無,逍遙宇宙,自由自在,無滅無生,方寸不染,一塵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塵根,脫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長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濤,禳災而災消,祈福而福至,無求不應,有感皆通」。

參考資料

  1.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
  2. 《清微宏範道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