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锺馗和雄黄酒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国的传统岁时风俗中,端五是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节日中,有很浓厚的道教影响。

端五,又作端午,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古代将数字依五行安排,五为中数,五月初五,一年中两个五重迭,是中之又中,所以这一天也称为天中节。十二天干标时间,午时正值日之正中,天中又可以午为代表,所以称为端午或重午。在古人的观念中,五月五日是毒日,当日生下的儿子长不大,或者长到门楣高时要克父母。所以要想办法消灭其灾。后来形成端五节,有龙舟竞渡等习俗,有人认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实,端五节的主要内涵是消除时毒,龙舟也是消除的一法,有学者如闻一多先生,认为其起源在古代南方越人的图腾崇拜。端五的辟毒习俗至迟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道教形成后,发挥了消灾祛邪的专长,深入地进入端五习俗之中。比较重要的有这么三项:天师符、雄黄酒和挂锺馗。

挂天师符

这项习俗的形成很早,不过有一个演化的过程。据晋代高道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五月五日佩赤灵符于身边,可以辟兵(灾),后世于端五以道符佩带,便是其意。从佩符又发展出挂符。在明清时代的风俗中,挂天师符成了端五习俗中的通例。有些地方甚至在五月开头就将它挂起来,六月初一才取下来。所以有人作诗说:“岁岁新符换旧符,羽流托业有门徒。筠笺劲达龙蛇气,挥洒朱毫灿画图。”诗下自注说:“端阳节粘符于两楹间,谓可驱邪降福。先数日,羽士朱书符诀,于素诵经之家遍送之。谓门徒,如贸易之有主顾也。”[1]当然天师符的名称不一定真的指天师所画的符,而只是以天师名义所画的符,或在符上写上“天师”二字以示权威。宋代风俗,尚有用艾草缚成骑虎天师像,挂在门上以辟毒的做法。

天师符之外,小户人家又粘彩色桃印小符,身上挂彩绒裹绸线为五色符,都是从道教中引申而来。

雄黄酒

端五习俗中,常将雄黄调在酒中,让大人小孩喝下以辟毒,馀下的酒浆洒在房子四角。据说这酒很是厉害,《白蛇传》里的白娘娘就是却不过许仙的一再劝饮,喝下了此酒,在睡中显出了原形。雄黄,原是道教炼丹中常用的药材。它也是一味中药,宋.寇宗奭编《图经衍义本草》卷三中列“玉石部中品”。说它有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等功效。但它是有毒的。在道教的服食方中,服雄黄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泡酒喝。此方葛洪《抱朴子.内篇》已经提到。《道藏》中又有京里先生《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的〈神仙酒炼雄黄方〉,是以雄黄为主药,酒为辅料。方后说,此药服过之后,“腹中三虫伏尸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这种对雄黄酒的功效的肯定到了近乎迷信的地步,影响到民间,遂形成端五饮雄黄酒洒雄黄酒的习俗。

除雄黄外,某些地方也用朱砂酒。朱砂是炼丹的基本药物,比起雄黄来更为重要,同时也是画符的常用材料,朱砂酒的用法也是从道教里来的。有的地方又在酒中放入切碎了的菖蒲,称“泛菖蒲”。菖蒲也是道教常用来服食的药材,认为其效可以辟虫毒,去三尸,所以泛菖蒲也是道教影响于端五民俗的表现。

挂锺馗

端五习俗中常见的一项内容是挂锺馗。锺馗是捉鬼的键将,其像经常被画成虬须努目,狰狞可怕,腰挂宝剑,手则筋骨棱棱,或凌空欲攫,或双手擘鬼欲啖。锺馗的出现与唐朝玄宗皇帝有关。据宋代著名学者、科学家沈括《补笔谈》说:“唐明皇(玄宗)于开元年间,讲武骊山,回宫后得了疟疾,一个多月都好不了。忽然在一天晚上梦见两个鬼,一大一小。小鬼跛了一脚,瞎了一只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袋和明皇的笛子,绕殿奔逃;大鬼戴帽子,袒露著两臂,脚穿靴,抓住小鬼,挖出眼珠子,将它吃掉。皇上问大鬼:‘你是甚么人?’回答说:‘臣下是锺馗,来应武举,不中,誓为陛下除天下妖孽。’明皇梦觉之后,病也好了。于是召画工吴道子,让他画锺馗像,印后分赐给各大臣。这样,便形成了以锺馗辟鬼的习俗。不过,经明清时许多学者的考证,锺馗的信仰,可能很早,至迟在南北朝时便有人以锺馗为名,足见其英武之名早已盛传于民间。隋唐以后,锺馗捉鬼镇妖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新五代史‧吴越世家》也有“岁除,画工献《锺馗击鬼图》”的记载。因相信锺馗能捉鬼,所以民间常常悬挂他的画像在门上或家里,以保家庭平安。民间多有以锺馗捉鬼为题材的年画,也正是基于此传说。有人说“锺馗”又写作“终葵”,原是“椎”的切音,而椎,是古代用来打鬼的武器。如此说来,唐明皇时不过正式出现了锺馗的形像,而且因皇帝的命令而风行全国,从此在中国人的民俗中生下根来。

这锺馗的形象,自吴道子画后,又有众多的画家涉足其事,所以呈现出纷纭多样。据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说:

“往昔吴道子画锺馗,穿蓝色衣服,一足穿靴,一眼瞎,腰插朝笏,头戴巾,头发蓬散,用左手捉鬼,右手挖其眼。笔迹遒劲有力,实在是绘画中的绝品。有人得到后去献给蜀皇帝,蜀皇甚爱惜珍重,常挂在卧室中。一天,召黄筌来观赏,黄筌一见就称赞叫绝。皇上对黄筌说:‘这锺馗如果是用拇指挖鬼目,那么更显示出有力,你试著替我改一改。’黄筌将画请回自己家中,看了几天也没有看够,于是另外用绢画了一个用拇指挖鬼目的锺馗,第二天和吴道子的画一起献上。皇上问他:‘前头是让你改一下,为甚么另外画过?’黄筌回答说:‘吴道子所画的锺馗,一身的气力、眼神都灌注在第二指,不在拇指,因此臣下不敢改动。’现在我所画的,虽然不怎么合您之意,但一身的气力,倒是都集中于拇指,所以敢另外画一幅。”

[2]

从这一故事中可以知道,古代有多位画锺馗的名家,发挥著各自艺术才华,所画的锺馗也就千姿百态。不过从唐代传下的锺馗样本,更因为其功能在于捉鬼、吃鬼,所以狰狞凶狠是其基本特色。然而他象貌虽恶,却是一位善神,其凶恶是专门针对著恶鬼的。一般民间画锺馗都突出这一点,在锺馗上方,添画几只蝙蝠由天而降,取“福从天降”之意。道门所制则常钤上“道经师宝”的印玺,以增其威。又道门中已将锺馗吸收进自己的神仙谱系,在画符中有时也以之为签押。

锺馗原用作门神。因为民间传说,他原中状元,因为主试官一说是皇上-嫌他相貌丑陋,故而不取,他一怒之下撞死在后宰门,所以便请他做了后门门神。不过后世挂锺馗多数集中在端午,成为端午习俗的一部分。

注释

  1. 清.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
  2. “昔吴道子画锺馗,衣蓝衫,鞹(kuo4,以皮革包裹)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用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有得之以献蜀主者,蜀主甚爱重之,常挂卧内。一日召黄筌令观之,筌一见称其绝手。蜀主因谓筌曰:“此锺馗若用拇指抉其目,则愈见有力,试为我改之。”筌遂请归私室,数日看之不足,乃别张绢素画一锺馗,以拇指掐其鬼目,翌日并吴本一时献上。蜀主问曰:“向令卿改,胡为别画?”筌曰:“吴道子所画锺馗,一身之气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以故不敢辄改也。臣今所画,虽不适人,然一身之力,并在拇指,是敢别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