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授籙是符籙道派收受弟子,建立和擴展教派組織的基本方式。所謂,又稱道籙、法籙,是一種記載神吏神將名籙的文書。授予某人道籙,意味著正式接納他為本派弟子;得受某一籙,則表示該人已經正式皈依道門,也標志著他在道派中處於什麼地位。授籙時實際上與授聯系在一起,所以泛稱為授符籙。符乃各種能調動神吏神將的神秘符號(又稱「天書」、「雲篆」等),「籙」則是記載神吏神將名稱及其功能的秘密文書(又稱「道籙」、「法籙」等),得授「符」、「籙」者便可依之而調動神吏神將、為人祈福禳災,如《隋書‧經籍志》記載道教授籙之法說:「初受五千文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記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這表明得受不同法籙的道士,不僅祈福禳災的能力不同,而且在本道派中的地位高低也不同。因為授籙多與授符相聯繫,所以這項活動也泛稱爲授符籙。

授籙制度起於正一盟威道,後來形成多派符籙,各有授受制度。正一盟威道創立於東漢,當時便定下許多規戒制度,使起於民間的道教向著制度化宗教的方向邁開大步。其中有一項便是授籙制度。張道陵創道時的授籙方式已不得其詳,但在《正一法文經章官品》中多處提到有「籙生」的稱號,足見當時已經有完整的制度設置。據傳說約當晉末,張道陵天師四世孫張盛遷居江西省貴溪龍虎山,於是該地成為正一派的宗壇所在地。張盛將授籙制度也帶到龍虎山。據說當時便確定了三元日授籙的制度。與張天師創道同時或稍後,形成了許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過起初,它們都實行拜師學道的辦法,師弟子間設下盟誓,表示道心不變,不得違逆師長。這種辦法,比較適合單線的傳承,對於教團的穩固和擴張,顯然不相適應。一般說來,正一道道士必須受籙,不受籙就不能做齋醮法事,就無法遣使籙中兵將斬妖除邪,無法拔度救濟生靈之困厄,如五代道士孫夷中三洞修道儀》說:「授正一籙後,方可爲人章醮。」此外,正一派道士也只有得授法籙,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職。

所以後來各道派都看到了正一盟威道授籙方法的優越性,南北朝時形成的上清派靈寶派等道派,也都擬定了自己的法籙,並且也采取授籙收弟子的辦法。到了隋唐時代,諸派道教各有宗壇,但又在社會上以統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現,以與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區別。因此,諸派法籙也作出統一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層的正一籙起,以上清籙為最高,凡一百二十階,形成嚴密規范的系統。宋以後,仍有新的符籙出現,比如神霄派清微派淨明派等都是新出的比較重要的符籙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籙授受方法。從北魏開始,歷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籙,而以唐代為最盛。達官貴人、士大夫受籙的就更多了。這些都促進了授籙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籙的社會地位。

各派符籙,往往都分別有很多階別。得受符籙是入道憑證,同時由低階符 向高階遷升,便意味著其道階在上升。所以就一派而言,從入道到升遷,其間要有多次受籙。如果要在整個道教界中取得較高的地位,則要分別受諸派綜合排列的道籙。

南宋歷元,到明初,各符籙派多歸於正一派,授籙便成為正一派傳承的主要方式。自東漢至於宋代,先後出現過許多種符籙。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虎山(正一宗壇)、茅山(上清宗壇),以及閤皂山(靈寶宗壇)三家,合稱三山符籙。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真人(道門中及民間習慣稱張天師)提舉三山符籙,所以諸派符籙皆屬張天師掌管。明代,原來的諸符籙道派先後並入正一,正一派實際上成為全部符籙道派的總稱。它沿襲原來的授籙方式,但對具體的法籙階次等已經有所改變。到近代,龍虎山天師號稱有三十六種籙,七十二種符。但因遭受近代的社會動蕩和政治變革,其符籙已經不全。

授籙有嚴格的儀軌,但在發展中也有種種變化,當代的授籙,總的來說已經大大精簡。授籙對於道派或者個人來說,都是大事。《正一修真略儀》說「籙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自凡入聖,自始至終,先受戒籙,然後登真。」因此受 是登仙的必備條件,具有十分神聖的意義。正因為此,授籙儀式就具有莊嚴性神聖性,在歷史上形成了嚴格的儀軌。如唐代的《正一授度儀》,內容就涉及到許多方面。因為歷代有達官貴族乃至於皇帝受籙,所以那壇場設置,向道門神仙和師父供奉的財物都十分豐富。而且一部大籙,往往包括許多部分在內,授予的過程也不是一次完成,而要經過多次乃至於幾年才克圓滿。近代以來,社會動蕩,授籙儀難以正常舉辦,即使舉行,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煩瑣禮儀。

進入二十世紀中期,由於政治變革方面的原故,也由於中國國內經歷過多次政治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沖擊,授籙實際上已曠佚。直到80年代,道教諸宮觀得到恢復,授籙儀也漸漸恢復起來。先是在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對海外和台灣地區的道友授籙,舉行過幾次儀式。乙亥年下元節(公歷1995年12月6日),中國道教協會正式在龍虎山舉辦首次國內授籙活動。這次授籙,恢復了傳統的組織制度,但在具體形式上則作了若干改變。一是時間較短。古代的授籙儀一般至少要經歷七天,而該次則只經歷三天。時間縮短,當然其中的環節也相應減少。不過,其大節目仍舊保留。全部儀式經歷了啟師拜斗傳度齋供上表送聖等。同時,也依據傳統,在授籙儀中設傳度師、監度師、保舉師;並設立護籙大師、護法大師、護經大師、護戒大師、護壇大師和護道大師。

目前,授籙已經列入制度,除江西龍虎山外,茅山等原來的宗壇所在地均可舉辦授籙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