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大小无更改 、 2015年11月13日 (五) 15:27
无编辑摘要
大定七年(1167年)自焚其庵,鄰人來救,他卻在火邊狂舞,口中唱道:「數載殷勤,漫居劉蔣,庵中日日塵勞長。豁然真火瞥然開,便教燒了歸無上。奉勸諸公莫生悒怏,我咱別有深深況。惟留灰燼不重遊,蓬萊路上知來往。」別人問他緣故,他回答說:「三年之後,另有人來修葺這個庵子。」王重陽告別親友,遠往山東傳道。臨別前,他留下一幅自畫像,並在上面寫道:「來自何方,去由何路,一腳不移,回頭即悟」。王重陽在山東先後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後人稱為「[[全真七子]]」)為徒,開創了新的教派 ── [[全真教]]。全真教倡導「真功」、「真行」,真功即心性、內功修煉,真行即行道濟世。王重陽反對門戶之見,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他還吸取了佛教的叢林制度,規定全真道士必須出家住觀,嚴守清規戒律,不娶妻,不吃葷。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陽羽化升仙,時年58歲。
王重陽仙逝後,弟子們奉其靈柩歸葬於陝西戶縣劉蔣村,並修葺王重陽故居。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由丘處機主持,在故居上建造宮觀。金章宗承安年間(1196 ── 1200年),再次修建,賜額曰「靈虛觀」。元太宗十年(1238年)年,改名「重陽宮」。乃馬真後四年(1245年),朝命贈封「重陽宮」為「重陽萬壽宮」。其時宮觀規模宏大,有殿宇樓閣5000餘間,道士近萬人。宮內碑石林立,最著名的有趙孟頫手書 敕藏御服碑 萬壽宮圖 石刻 七真圖像 孫真人道行碑 等。可惜的是,明清之際,道教衰落,重陽宮大部分建築因得不到維修而毀壞。幸好還有不少碑刻保存下來。解放後新建了十餘間碑刻陳列室,其中價值較高的30餘通石碑集中在一室,稱「祖庵碑林」。
近年來,重陽宮正在逐漸修復。按規劃方案,復修的重陽宮從南到北,主要建築依次為九龍壁、櫺星門、蓮池(即放生池)、萬緣橋(又稱遇仙橋)、鐘鼓二樓、靈官殿、七真殿、重陽殿、玉皇殿、三清閣、蓬萊坊及後花園。配殿有三官殿、元君殿、財神殿、救苦殿、藥王殿等。西北角是圍繞古銀杏樹而建的石刻保護區(即碑林),在重陽墓原址上建白雲靈祠。東南角有八卦壇、重陽紀念塔。修復後的重陽宮,總面積約為53畝。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