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成都西安南路出土南朝道教造像石

成都西安南路出土南朝道教造像石,无纪年,估计造于南朝(479年-557年),现藏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

造像内容

1995年3月,四川成都市西安路在进行道路拓宽工程时发现了一个窖藏灰坑,共出土九件石刻造像,其中只有一件为道教,无纪年,其馀八件是佛教。从整体风格看,考古队认为可能是南朝齐、梁时的作品,当时供奉于寺庙内。北周于556年占领成都,之所以埋入地窖,可能与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574年)禁断佛道二教有关。 此像通高60公分,红砂石,略有彩绘,单尊式坐像。主尊坐于方座,圆形头光,中央为放射状光芒。头顶挽髻,戴莲花冠。未见长胡须。身著宽衣博带,双领敞开下垂,上施红彩贴金。主像右肩处略残。面前有三足凭几,可见兽足。主尊右手持麈尾,左手轻扶。方座正中有一小型香炉,其左右各一蹲狮。方座四角各立有一位侍者,前面两人头顶挽髻,戴莲花冠,双手持笏,眉眼用墨线描绘。衣服施红、白彩色,贴金箔。著屣。后二人头发中分,双髻,面为肉色,眉眼和发线用墨色,衣服亦施彩贴金,著屣,手持一黑色罐。

造像特点

由于这件造像无纪年,也没有其他南朝道教造像实物可资比较,所以需要参照风格与文献判定其时代。道教造像源于关中,所以南方的出现道教造像有可能是受关中影响,时间在北周占领成都(556年)以后。而道教造像与佛教造像一起出现与窖藏,应是北周提倡佛道共存的产物。北周武帝在天和五年(570年)作《二教钟铭并序》:“弘宣两教,同归一揆……二教并兴,双銮同振。”正是在皇帝的倡导下,佛道平等,共处一寺。所以,此件成都道像的时代可能不是南朝的齐、梁,而是北周之作,在556至574年间。由于是四川当地工匠所作,其风格就与一般关中北周风格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李淞:〈以长安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