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晖造四面像碑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徐景晖造四面像碑,造于隋代开皇八年(588年),现藏耀县药王山博物馆。

造像内容

此像上部残断,现尺寸为88 x 46 x 19公分。四面造像。

正面

正面上部开一龛,龛上部残,内有道像三尊,坐像头部不存,右手持麈尾,左手置于膝上,似握有心形物。跣足。内衣系带下垂,坐于方座,座底为莲花瓣形。左右各一立侍,持笏,足著履。

龛下的线刻图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继承汉代画像石的减地平刻形式,一种是典型的线刻。龛下正中为罐形香炉,香草环绕,左右各一蹲狮,其中左狮为侧面,右狮正面向观者,十分少见。以下为供养人父母像,父母相对而行,左是骑马者,戴冠,衣袖长而窄口,右手执缰绳骑于马上,后有一侍者持杯,前有一侍者持花。题为“父徐默”。右为乘牛车者,从车中露出半个头,后有一侍者驾牛车,题为“母毛罗束”。

以下为一层供养人像,左三男右三女。男像戴小冠,穿窄袖紧身袍,著靴,持莲。题有“道民徐景辉一心洪(供)养,弟辉祭一心供养,堂兄洪辉一心供养”。女像穿宽袖衣裙,持一莲,题“妻魏萨妃一心供养,姊洪妃一心供养,妹小女一心供养”。最下层为发愿文:

夫大觉玄监,非☐/明无已照。是以道/民徐景辉,知无/常身,命败坏/恻,抽减家珍,为/造四面像一区。☐/为皇帝陛下、☐/僚百官,又为师☐/及七世父母、法界☐/生、因缘眷属,☐/登此福,俱成☐/上大道。/开皇八年/丁未十月。

按:开皇七年为丁未,八年应为戊申。或许是工匠之误。

背面

碑阴上部亦造像三尊,大致同前,主像残缺更多,座下有莲瓣。二侍者持,著履。龛下磨泐不清,依稀可见香炉蹲狮。下部是供养人像及题名,分上下两层。上层,左有三男,同前,题名可见“伯父”。右有一骑马像,题名可见“祖父”。下层,右可见一牛车,题有“祖母”,左似乎为三位女性,仅见“☐女春叶”,馀不清。

左面

碑左侧,上部龛不存,龛下图像亦三层,首层为二身并列的正面裸体蹲者,胸腹及四肢有长毛,尖耳,其右者有男性生殖器。下面有供养人二层共四像,上层二人戴冠,题“息干绪一心供养,息干程一心供养”,下层二人是未成年人,一人头残,一人可见双髻,题“侄乾兴一心供养,侄永兴一心供养”。

右面

碑右侧上有一龛,内有坐像一尊,蓄长须,右手执麈尾,左手似握有物,置于脚上,跣足。坐束腰方座,座下部为莲瓣。龛下线刻图像为三层,上层为相对而立的两只梅花鹿,中层与下层共为四供养人,图像相同,题有“息女芙蓉一心供养,息女苟女一心供养,息女阿姑女一心供养,息女金琼一心供养”。此为徐景辉个人造道像。

造像特点

碑左侧的两个裸体蹲者图像特殊,汉代图像中类似的尖耳长毛者一般为羽人或仙人。与之相对应的碑右侧图像为二鹿,其形式多见于佛教图像。再联系到正面主龛之下的双狮,这三者位置相同且都是双像,应具有相等的含义,即有吉祥象征性的兽类。这是道教在汉代传统图像基础上独创的图像。

参考资料:

  • 李淞:〈关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