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广州五仙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是主要供奉与广州建城传说有关的五仙。该观历史最早可溯至北宋年间(960年-1127年),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迁至现址。今该观改为文化活动和展览地点,有待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

历史

北宋《太平寰宇记》引录唐代《续南越志》的记载:“旧说有五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秬而至,至今呼五羊城是也。”广州历史肇始于五位仙人骑五色仙羊把稻穗送给当地百姓,后人为纪念这件仙迹,就在五仙降临或说五羊化石之地,修建了五仙观,而这也就是广州别称五羊城、羊城、穗城的原因。

五仙观历代屡易其址,据清代《广东通志》记载最早时位于十贤坊,一度迁往别处,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又迁回原址。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时该观毁于大火,至十年由布政使赵孠坚迁至坡山现址。[1]该观所在的坡山风景优美,明清两代曾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名列“羊城八景”。

建筑

昔日五仙观建筑相当宏大,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三元殿、廊庑等,现古建筑仅存仪门、后殿、东斋、西斋和钟楼。

仪门石门额上“五仙古观”大字,是清代同治十年 (1871年)两广总督瑞麟手书,门前还保存了一对用漱珠岗火山岩雕刻的石麒麟。后殿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是广州市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明代宫殿式木构建筑之一。钟楼楼高17.5公尺,号称“岭南第一楼”,楼上悬挂了洪武十一年(1378年)铸造,约一万斤重的铜钟。由于该钟用于警示居民避难,平日无事禁止敲钟,故俗称“禁钟”,该楼也就被称作“禁钟楼”。

仪门东边水池内的红砂岩,即旧日羊城八景“穗石洞天”中的“穗石”,其上的凹处形似足印,传说是五仙腾空而去时留下的足印,称作“仙人拇迹”。

注释

  1. 《广东通志》:“观旧在番禺县十贤坊,后徙他所,宋政和三年经略张励仍复于旧址。明洪武元年平章廖永忠寓观中,误烈薪火毁焉,遂重建。十年布政使赵孠坚以观地为广丰库,乃改创于郡西坡山,禁钟楼后建通明阁,塑五仙像于中。岁久圯,成化五年布政使张瑄重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