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三元宮位於廣州市越秀山南麓,為百粵著名道場,已有1600餘年歷史。

據載,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年),南海太守鮑靚為其女鮑姑建造了一座修道行醫之所,因其地處越秀山腳下,故而取名為「越崗院」;又因其位於市北,後人又稱為「北廟」。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朝廷欽天監來廣州,對當地鄉紳說:「天衛三台列宿,應運照臨穗城。越秀山氣勢雄厚,應將越崗院改為三元宮,祀奉三元大帝,以應天上瑞氣。」當地鄉紳一致贊同,遂集資將越崗院改建為三元宮,塑三元(上元、中元、下元)神像於正殿,移鮑姑像於偏殿。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平南王尚可喜、巡撫李棲鳳來宰粵郡,逢大旱,經鄉紳要求,敦請羅浮山沖虛觀住持杜陽棟來穗求雨,乃大降甘霖。官民歡悅,遂請杜陽棣住持三元宮,由尚可喜發起集資擴建殿堂,先後修建了山門靈官殿、正殿三元殿、鐘鼓樓、呂祖殿、鮑姑殿、老君殿、玉皇殿、斗姥殿以及若干道舍。

杜陽棣本為明末進士,曾任主考官,明亡後,不願為清朝官吏,遂隱居羅浮,任沖虛觀住持。後又兼任廣州三元宮、惠州元妙觀住持。羽化後三觀激烈爭其遺體,互不相讓,最後由官府判定,認為杜原住羅浮,且是名山,應歸葬於名山;衣冠歸三元宮,建衣冠塚;遺像歸元妙觀,懸於祖堂以資紀念。

同治年間,有武士黃宗勝,曾隨黑旗軍劉永福在安南與法軍作戰,屢立奇功。退役後任三元宮住持,兩廣總督瑞麟送一匾曰「護國佑民」,懸於殿前。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元宮住持梁宗琪將本宮田產六百二十三畝盡數撥出,興辦「時敏學堂」,為國家培養人才。朝廷敕賜「葆光勵學」橫匾,懸於山門上。

抗戰期間,三元宮遭受嚴重破壞。光復後,由住持何誠瑞募化重修。「文革」期間,道友被迫離宮,所有神像、文物蕩然無存。從1982年起,廣州市道教協會開始了全面的修復工作。目前三元宮已煥然一新。整個宮觀依山勢而建,殿閣逐級而上,院落隱於林木之間,清虛優雅,堪稱嶺南之勝境。

聯絡及交通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應元路

交通:在廣州乘市內公共汽車即可到達

聯繫電話:86-20-83551548

參考資料

  1. 謝宗暉:《廣州市三元宮》,載《中國道教》1988年第5期第50-52頁。
  2. 顧軍、朱耀庭著:《長生久視的勝境--古代仙山道觀》第122頁,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