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散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寒食散,是一種流行於魏晉南北朝的服食藥物,主要成分爲鐘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五種石藥,故亦名「五石散」,唐代又稱「乳石散」。因人服食該藥之後體內發熱,須冷食、飲溫酒、冷浴、散步、穿薄衣,故稱其為「寒食散」。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僊藥〉說服玉屑:「令人數數發熱,似寒食散狀也。」相傳寒食散始於漢代張仲景方,魏晉南北朝帝王、名士服用寒食散成爲風氣,如北齊魏收《魏書》卷三〈太宗紀〉說北魏太宗拓拔嗣:「素服寒食散,頻年動發,不堪萬機。」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六〈寒食散發候〉說:「近世尚書何晏,耽聲好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京師翕然,傳以相授。」魏晉名士何晏、裴秀及晉衰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獻文帝拓拔弘等也皆以服用寒食散而致死。總之,服食寒食散之風自魏晉至唐,歷五六百年而未中斷。魏晉以來醫家對寒食散多有研究,《隋書》〈經籍志〉著錄《寒食散論》二卷、《寒食散對療》一卷、《解寒食散方》二卷、《解寒食散論》二卷、《太一護命石寒食散》二卷,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一也有〈寒食散方〉。

參考文獻

  1. 隋‧巢元方撰:《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六,〈寒食散發候〉,《四庫全書》本。
  2. 晉‧葛洪撰:《抱朴子內篇》〈僊藥〉,《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