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詩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9年6月8日 (一) 16:57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文學
道教詩詞
道詩 道詞
道教散文
道教小說
道教戲曲
其他
楹聯 掌故 童謠

咒語詩是道教詩的一種類型,它的特點是運用詩的表達手法而賦予咒語的法術功能。

在道教產生之前,咒語已經流行。早期咒語,作為一種祝告之辭,是人們感情激烈活動時的符號或內訴形式。所以,「咒」與「祝」的意義相通。一開始,「祝」就被賦予致善去惡的雙重功用。口念祝辭,希望善神降臨,這是其致善的功能;然而,古人求善神降臨,其目的還包括去惡。而要驅除邪惡妖氛,需要激烈並且帶有命令口吻的言辭,於是發誓詛咒,祝辭成為咒語。如《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蚩尤興兵攻打黃帝,黃帝令「應龍」進攻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刮大風下大雨。於是,黃帝又請天女「魃」下降止雨,遂殺蚩尤。後來,魃不能昇天,所居不雨,黃帝讓田祖叔均追趕魃,以求雨解旱。其令曰:

神北行!
先除水道!
決通溝瀆!

此令即是一種咒語,其語氣斬釘截鐵,鏗鏘有力,句式乃三言與四言復合,二、三句大致押韻,具備了詩的韻腳,可視為雛形狀態的咒語詩。隨著祝告活動的頻繁展開和詩歌的風行,咒語逐步向有固定節奏和勻稱句式的方向發展,於是有了四言體和五言體的咒語。此類句式在道教開創之初即已襲用。魏晉南北朝時期,咒語作為一種獨特的方術更加受到道門中人的重視。他們一方面繼承,另一方面則仿造和創新。隨著道經的迅速增加,新的咒語也大量造作出來。從《無上秘要》引用的這一時期的道經來看,凡屬述說方術之作的道經幾乎都存有咒語,僅上清派信奉的經典《大洞玉經》就收有39種。此類咒語雖然不全是詩歌體裁,但包含相當數量的詩體咒語則是可以肯定的。魏晉以來影響較大的以詩為體裁的咒語系統主要有「真文咒」,即《五篇真文》咒,系按照東西南北中五方來構造咒語;另有「三皇咒」、「上清咒」也幾乎可與「真文咒」相比肩。在道教發展過程中,咒語詩也發生相互影響與滲透的作用,於是在三大系統的基礎上產生了咒語詩的變體。

在道教咒語詩中,神明的名稱實際上成為核心的意象。每一位神明都有自己的故事,當神明故事被咒語創造者濃縮為典故時,咒語詩的意境便由之而生。與此同時,咒語詩還頗注意氣氛的渲染,尤其是那些用以請神明誅殺惡鬼的咒語詩往往充滿了戰鬥氣氛,像《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咒語詩以各種天神兵器為鋪排,加上流光閃電的景觀描繪,儼然是討伐戰鬥的刻劃,令人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