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考異(朱熹)”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dzindex |書名=周易參同契考異(朱熹) |編著=朱熹註 黃瑞節附錄 |卷數=三卷 |正統道藏分類=太玄部 |正統道藏字號=若 |涵芬樓本冊數=623 |...')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16
 
|中華道藏冊數=16
 
}}
 
}}
'''周易參同契考異(朱熹)''',南末朱熹撰,約成書於慶元丁巳年(1197)。有《四庫全書》一本一卷,又有《[[正統道藏]]》本三卷,收入太玄部。其作者化名為「空同道士鄒訴」。原書不分章,於《[[參同契]]》正義每段之後加以箋注詮釋,間或考校其文字異同。作者稱:「《參同契》本不為明易,姑借此納甲之法,曰寓其行持進退之候。」又稱:「《參同契》文章極好,蓋後漢之能文者為之。其用字皆根據古書,非今人所能解。」注文人抵以內丹說解經,但又屢次懷疑原經所述為外丹,可見朱熹對《參同契》仍有所不解。書中稱北宋[[陳 ]],[[邵雍]]所傳圖書《易》學源於《參同契》,對後世頗有影響。
+
'''周易參同契考異(朱熹)''',南末朱熹撰,約成書於慶元丁巳年(1197)。有《四庫全書》一本一卷,又有《[[正統道藏]]》本三卷,收入太玄部。其作者化名為「空同道士鄒訴」。原書不分章,於《[[參同契]]》正義每段之後加以箋注詮釋,間或考校其文字異同。作者稱:「《參同契》本不為明易,姑借此納甲之法,曰寓其行持進退之候。」又稱:「《參同契》文章極好,蓋後漢之能文者為之。其用字皆根據古書,非今人所能解。」注文人抵以內丹說解經,但又屢次懷疑原經所述為外丹,可見朱熹對《參同契》仍有所不解。書中稱北宋[[陳 ]],[[邵雍]]所傳圖書《易》學源於《參同契》,對後世頗有影響。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54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54頁。
 
[[Category: 太玄部]][[Category: 南宋道教經典]]
 
[[Category: 太玄部]][[Category: 南宋道教經典]]
 
[[en: zhou yi can tong qi kan yi]]
 
[[en: zhou yi can tong qi kan yi]]

2013年8月26日 (一) 10:35的版本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周易参同契考异(朱熹)
编  著:朱熹注 黄瑞节附录
卷  数:三卷
正统道藏:太玄部 若字号
涵芬楼本第623册
新文丰本第33册
三家本第20册
道藏提要:编号995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道教易学
第16册
 

周易参同契考异(朱熹),南末朱熹撰,约成书于庆元丁巳年(1197)。有《四库全书》一本一卷,又有《正统道藏》本三卷,收入太玄部。其作者化名为“空同道士邹诉”。原书不分章,于《参同契》正义每段之后加以笺注诠释,间或考校其文字异同。作者称:“《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曰寓其行持进退之候。”又称:“《参同契》文章极好,盖后汉之能文者为之。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注文人抵以内丹说解经,但又屡次怀疑原经所述为外丹,可见朱熹对《参同契》仍有所不解。书中称北宋陈搏邵雍所传图书《易》学源于《参同契》,对后世颇有影响。

参考资料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