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经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著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宋国(今河南商丘东北)人,约生于前369至前286年,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学无所不窥,著书十馀万言,其要本集于老子之言,继承与发展老子的“道”,道法自然故道无所不在,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任何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象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如此形成了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汉书.艺文志》存录《庄子》五十二篇,至晋时成为玄学的“三玄”之一,然已有佚失,郭象将其集为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通常认为系庄子撰,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则掺杂了其门人和后学的作品。汉代,学者多以黄老并称,至魏晋而盛称老庄,庄学也就大量的为道教所吸收改造。如葛洪抱朴子》,司马承祯坐忘论》等都利用和改造了《庄子》的思想资料。

经两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为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并被认为神人。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唐代著名道士成玄英、孙思邈、李含光,宋道士陈景元、褚伯秀都曾为之作注疏。 今流行的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即全部收入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三十五卷。

结构及风格

庄子一书,原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南华经仍其编制,一般学者都承认内篇七篇为庄子原作,其学说精神文章雄伟,皆书于七篇,其馀皆七篇之引伸注脚。其成文有出于庄氏之徒或后人所补充,今将为七篇主要理论简而出之,以见南华经的内容大要。

内容大要

《南华经》(庄子)内篇七篇之名称及主要学说如下:

  • 第一篇〈逍遥游〉 ──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人能无自私,无功利心,便能逍遥自在,神游于天地。

谓悠游于逍遥之境。逍遥后成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用指人身处无待之境、心境悠然自得、精神绝对自由。学界多认为本篇属庄周手笔。在〈逍遥游〉篇中,庄子描写说:大鹏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但大鹏高飞要靠若垂天之云的翅膀和负翼的大风,列子御风而行,但须有待于风,尚不算是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是大鹏无所凭待而游于无穷,在阴、阳、风、雨、晦、明等各种条件下不受限制地翺翔,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逍遥必须无所待,无所待首先必须无己。庄子主张:逍遥应该忘却苦乐、得失、毁誉,泯同是非,泯灭物我的分界对立,达真人、神人、圣人之境界,自然无为,与道合一。道教处弱不争和道士的避世之风,皆与庄子的逍遥思想心脉相通。我得逍遥则万物亦逍遥,是历代名士高道追求的至美境界。逍遥对道教的神仙思想影响至深,道教多称得道成仙为逍遥。如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十二〈内丹·大还丹契秘图〉引录齐梁道士陶弘景论服丹之功效说:“服之飞腾于太清之上,逍遥于造化之中,看海水为丘陵,睹凡生如聚沫。此非天地之功,实是还丹之力。”后世道门中的好道之士,多有以逍遥为号者。

  • 第二篇〈齐物论〉 ──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普通人之所以与其他物有不同者为存乎私欲,句能免去私欲,则心与万物同。
  • 第三篇〈养生主〉 ── 人之形体为宾,精神为主,修道在养人之精神。
  • 第四篇〈人间世〉 ── 生当乱世,与人勿争名,自晦其德,免惹麻烦。
  • 第五篇〈德充符〉 ── 德充于内,自应于外;不求外物,而外物自至,不求来归,而人自来归。

内容借残畸之人的德行充足之事例,来破除歧视外形残全的观念,进而主张重视人的内在性。本篇分为六章,首章写兀者王骀行不言之教,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心领神会,从而使其弟子与孔子相似,甚至孔子也要拜其为师。以此说明能够守宗保师、把握事物的本质、把万物看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道理之重要性。第二章写兀者申徒嘉与子产合堂求学养德,表现了有人形体虽残缺而心智却完善,有人形体虽完好而心智却残缺。第三章为兀者叔山无趾见孔子的故事。孔子蔽于形而不知德,见叔山遭刑致残而歧视他,但叔山说他虽亡足,犹有尊足者存,并谴责孔子追求奇异幻怪之名声,虽名声闻于世而不知死生一如、是非平齐之理。第四章写丑人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是一个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即一切变化都不足以搅乱他胸中的和谐,他可使内心平静而不为外物所荡。第五章通过𬮱跂支离无脤和大瘿分别游说卫灵公与齐桓公之事,说明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道理。篇末一章,通过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情的对话,批判了纵情肆欲、劳神焦思之类现象,希望人们不以个人好恶来伤害自身的本性,而要遮拔俗情,以体悟天地之大美。

  • 第六篇〈大宗师〉 ── 天地万物所宗的道,人得而学,以道为师,故曰“大宗师”。
  • 第七篇〈应帝王〉 ── 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帝王无为而治。

至于庄子的外篇和杂篇,被称为内篇的引伸。若每篇各加介绍,殊碍篇幅故仅写出其篇名于后,若欲详知,请读原书(古今皆有学者对庄子有详解)。

外篇:〈骈姆〉、〈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共十五篇

杂篇:〈康唐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上述篇名,多以每篇文章的第一句句首命名,故乍看似不解,要读下去才明白。

庄子的思想影响后世是深远的,钱穆说他是一位旷代的大哲人,同时,也是一位绝世的大文豪,是对庄子很客观的批评。

参考资料

  1.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562至563页。
  2.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47至49页。
  3. 牟钟鉴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中编,第195至235页。
  4.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20页。
  5. 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31至3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