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6行: 第16行:
 
 《莊子》在西元三世紀到五世紀的魏晉時期產生了重大影響,和《周易》、《道德經》一起並稱「三玄」。從六朝時起,《莊子》一書先後存在過《南華》、《南華經》、《南華真經》不同名稱的演變與並存時期。據學者研究,至遲在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583年)成書的《經典釋文》一書中,就已經開始列《莊子》為經典,有尊《莊子》為經典之意。進入唐代,由於唐朝統治者的崇道,定《莊子》為《南華真經》,表明《莊子》號《南華真經》已經正式得到統治者的認可。所以《莊子》一書有時又有《南華》、《南華經》等的代稱。
 
 《莊子》在西元三世紀到五世紀的魏晉時期產生了重大影響,和《周易》、《道德經》一起並稱「三玄」。從六朝時起,《莊子》一書先後存在過《南華》、《南華經》、《南華真經》不同名稱的演變與並存時期。據學者研究,至遲在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583年)成書的《經典釋文》一書中,就已經開始列《莊子》為經典,有尊《莊子》為經典之意。進入唐代,由於唐朝統治者的崇道,定《莊子》為《南華真經》,表明《莊子》號《南華真經》已經正式得到統治者的認可。所以《莊子》一書有時又有《南華》、《南華經》等的代稱。
  
 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書原本為五十二篇,現存西晉[[郭象]]注本為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係莊子本人所作,外篇共十五篇,雜篇共十一篇,應為其後學弟子著作。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思想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篇。有關內外篇的不同之處,說法頗多。如以唐代成玄英的認識為例,他認為區別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篇題。內篇各具篇題,每一題都限定三個字,篇題標明本篇主旨所在,〈外篇〉則不然,它以篇首二字或三字為整篇的題目,如〈駢拇〉、〈馬蹄〉、〈天地〉、〈天道〉、〈刻意〉、〈繕性〉、〈秋水〉、〈達生〉、〈田子方〉、〈知北遊〉等十篇;也有在本篇首句中摘取兩字為題者,如〈膚篋〉、〈在宥〉、〈天運〉、〈至樂〉、〈山木〉等五篇,這些題目不足以揭示一篇的大旨。二是內容側重。成玄英在〈莊子注疏序〉中寫道:「內則談於理本,外則語其事蹟。」認為內篇多談義理,外篇則是表證義理的實例。現《[[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收入《南華真經》白文本五卷。又洞神部玉訣類收入歷代注本八種。
+
 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書原本為五十二篇,現存西晉[[郭象]]注本為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係莊子本人所作,外篇共十五篇,雜篇共十一篇,應為其後學弟子著作。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思想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篇。有關內外篇的不同之處,說法頗多。如以唐代成玄英的認識為例,他認為區別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篇題。內篇各具篇題,每一題都限定三個字,篇題標明本篇主旨所在,〈外篇〉則不然,它以篇首二字或三字為整篇的題目,如〈駢拇〉、〈馬蹄〉、〈天地〉、〈天道〉、〈刻意〉、〈繕性〉、〈[[ 秋水]] 〉、〈達生〉、〈田子方〉、〈知北遊〉等十篇;也有在本篇首句中摘取兩字為題者,如〈膚篋〉、〈在宥〉、〈天運〉、〈至樂〉、〈山木〉等五篇,這些題目不足以揭示一篇的大旨。二是內容側重。成玄英在〈莊子注疏序〉中寫道:「內則談於理本,外則語其事蹟。」認為內篇多談義理,外篇則是表證義理的實例。現《[[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收入《南華真經》白文本五卷。又洞神部玉訣類收入歷代注本八種。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20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20頁。
 
[[Category: 洞神部本文類]][[Category: 先秦道教經典]]
 
[[Category: 洞神部本文類]][[Category: 先秦道教經典]]
 
[[en: The True Scripture of Southern Florescence]]
 
[[en: The True Scripture of Southern Florescence]]

2015年11月13日 (五) 11:02的最新版本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南华真经
编  著:
卷  数:五卷
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贞字号
涵芬楼本第349-351册
新文丰本第19册
三家本第11册
道藏提要:编号665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四子真经
第13册
 

南华真经,即《庄子》相传为战国时宋国蒙人庄周撰,实际应为战国至秦汉之际道家庄子学派之著作总集。其书上承老子,宣扬虚无之道为万物本源,主张齐万物,同是非,无己无待,与自然万物相合为一。秦汉以后,历代道家学者与道教徒皆奉此书为经典。《庄子》被称为《南华真经》与唐朝玄宗的崇道活动有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尊其书为《南华真经》。并把《庄子》与《道德经》、《列子》等书并列,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其书上承老子,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基本观点,认“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客观存在,强调事物的自我生化。该书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人类生存方式上,该书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非物质享受与虚名伪誉。

《庄子》在西元三世纪到五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周易》、《道德经》一起并称“三玄”。从六朝时起,《庄子》一书先后存在过《南华》、《南华经》、《南华真经》不同名称的演变与并存时期。据学者研究,至迟在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成书的《经典释文》一书中,就已经开始列《庄子》为经典,有尊《庄子》为经典之意。进入唐代,由于唐朝统治者的崇道,定《庄子》为《南华真经》,表明《庄子》号《南华真经》已经正式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所以《庄子》一书有时又有《南华》、《南华经》等的代称。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书原本为五十二篇,现存西晋郭象注本为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系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共十五篇,杂篇共十一篇,应为其后学弟子著作。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思想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篇。有关内外篇的不同之处,说法颇多。如以唐代成玄英的认识为例,他认为区别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篇题。内篇各具篇题,每一题都限定三个字,篇题标明本篇主旨所在,〈外篇〉则不然,它以篇首二字或三字为整篇的题目,如〈骈拇〉、〈马蹄〉、〈天地〉、〈天道〉、〈刻意〉、〈缮性〉、〈秋水〉、〈达生〉、〈田子方〉、〈知北游〉等十篇;也有在本篇首句中摘取两字为题者,如〈肤箧〉、〈在宥〉、〈天运〉、〈至乐〉、〈山木〉等五篇,这些题目不足以揭示一篇的大旨。二是内容侧重。成玄英在〈庄子注疏序〉中写道:“内则谈于理本,外则语其事迹。”认为内篇多谈义理,外篇则是表证义理的实例。现《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收入《南华真经》白文本五卷。又洞神部玉诀类收入历代注本八种。

参考资料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