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南華真經
編  著:
卷  數:五卷
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 貞字號
涵芬樓本第349-351冊
新文豐本第19冊
三家本第11冊
道藏提要:編號665
中華道藏:四輔真經四子真經
第13冊
 

南華真經,即《莊子》相傳為戰國時宋國蒙人莊周撰,實際應為戰國至秦漢之際道家莊子學派之著作總集。其書上承老子,宣揚虛無之道為萬物本源,主張齊萬物,同是非,無己無待,與自然萬物相合為一。秦漢以後,歷代道家學者與道教徒皆奉此書為經典。《莊子》被稱為《南華真經》與唐朝玄宗的崇道活動有關。唐玄宗天寶元年(742)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尊其書為《南華真經》。並把《莊子》與《道德經》、《列子》等書並列,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考書目。其書上承老子,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基本觀點,認「道」是無限的,「自本自根」、「無所不在」的客觀存在,強調事物的自我生化。該書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把提倡仁義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罰,對當時統治者的「仁義」和「法治」進行抨擊,對世俗社會的禮、法、權、勢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在人類生存方式上,該書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並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非物質享受與虛名偽譽。

《莊子》在西元三世紀到五世紀的魏晉時期產生了重大影響,和《周易》、《道德經》一起並稱「三玄」。從六朝時起,《莊子》一書先後存在過《南華》、《南華經》、《南華真經》不同名稱的演變與並存時期。據學者研究,至遲在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583年)成書的《經典釋文》一書中,就已經開始列《莊子》為經典,有尊《莊子》為經典之意。進入唐代,由於唐朝統治者的崇道,定《莊子》為《南華真經》,表明《莊子》號《南華真經》已經正式得到統治者的認可。所以《莊子》一書有時又有《南華》、《南華經》等的代稱。

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書原本為五十二篇,現存西晉郭象注本為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係莊子本人所作,外篇共十五篇,雜篇共十一篇,應為其後學弟子著作。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思想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篇。有關內外篇的不同之處,說法頗多。如以唐代成玄英的認識為例,他認為區別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篇題。內篇各具篇題,每一題都限定三個字,篇題標明本篇主旨所在,〈外篇〉則不然,它以篇首二字或三字為整篇的題目,如〈駢拇〉、〈馬蹄〉、〈天地〉、〈天道〉、〈刻意〉、〈繕性〉、〈秋水〉、〈達生〉、〈田子方〉、〈知北遊〉等十篇;也有在本篇首句中摘取兩字為題者,如〈膚篋〉、〈在宥〉、〈天運〉、〈至樂〉、〈山木〉等五篇,這些題目不足以揭示一篇的大旨。二是內容側重。成玄英在〈莊子注疏序〉中寫道:「內則談於理本,外則語其事蹟。」認為內篇多談義理,外篇則是表證義理的實例。現《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收入《南華真經》白文本五卷。又洞神部玉訣類收入歷代注本八種。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