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4字节 、 2015年12月31日 (四) 13:56
无编辑摘要
道教記錄功過善惡的作法要從功過思想說起。中國的功過思想起源甚早,《[[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道教和民間信仰認為天地、[[灶神]]、司命等神,監察人的善惡並給予應得的賞罰。後漢的《[[太平經]]》有勸人行善避惡之論,而功過格跟《太平經》的「天券」說法也有關連。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內篇]]》卷三〈對俗〉及卷六〈微旨〉載有功過思想的豐富資料,〈對俗〉篇說要想成天仙,須要積1200善;想成地仙,須要積300善。對善惡功過積累增減以計算人的禍福壽夭的說法,也見於五代時[[杜光庭]]《[[道門科範大全集]]》,是書卷73、81載有「善惡之二書」、「功過之兩簿」。「格」有規準之意,言行之善惡功過,成了降福獲咎的依準。這種計算功過的辦法,宋代以後就發展形成功過格一類善書。因此,功過格可說融合了道教積善銷惡、儒家倫理道德和佛教因果報應三教的理念。
現存最古的功過格是《[[太微仙君功過格]]》,1171年成書<ref>《正統道藏》洞真部戒律類收錄</ref>,為[[淨明道]]道士自記個人善惡的簿冊。《[[道藏輯要]]》收《警世功過格》和《[[十戒功過格]]》,是[[呂祖]]撰述的功過格。後經袁黃(1533至1606年)、祩宏(1535至1615年)等人倡導,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功過格盛行於世,有多種功過格編寫而成,不單有道教色彩濃厚的功過格,還有佛教系統的「 [[ 善過格 ]] 」<ref>袾宏《自知錄》是代表作</ref>、與民眾道德有關的功過格<ref>如《彙纂功過格》</ref>。十七世紀以後,不僅道士奉持,士人、崇奉佛教戒律的人及民眾亦漸奉行,更有特定勸戒對象的《當官功過格》、《童蒙功過格》、《婦女功過格》。清初的《太微仙君呂純陽祖師功過格》(1734年成書),香港抱道堂近年仍有重印。<ref>見書影二</ref>。
==功過格的流通意義==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