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刘若水(693年—749年),字齐物,中唐时彭城(今属江苏)人。据《大唐王屋山仙人刘尊师碑》载,曾祖刘皇任洺州司户参军,祖刘楚皇任房州上庸县丞,父刘问终身不仕。若水幼而聪敏,性与冲和。年十三,听人诵《度人经》,心慕神仙。遂诣中岳韩尊师处,受授洞神经法,居劳盛山修行五载。开元初年(713年)又诣东岳任尊师处,受“洞玄中盟八景要经”,居泰山日观台十年。时茅山任尊师游历泰山,见之赞为道门之宝,遂授以灵飞六甲、豁落七元、八箓秘文、大洞真要等上清经法,并传授上清派养生隐诀。从此,若水却粒服饵,修炼吐纳气法,身有仙风道骨。又转居恒山大光焰峰三年,修炼九丹秘要、三洞经法,均成诵在心,如示诸学,道法高妙,名称于世。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道门威仪使奉玉真公主懿旨请至中岳兴唐观校定经箓文书。天宝三年(744年),诏住持西岳云台观上方太清宫。五年(746年)应灵昌郡道众竭请,于瑶台观坛场授真一经法,建黄箓大斋。七年(748年)主持东京睿宗大圣真观。八年(749年)六月卒。时年五十七。

参考资料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