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出家制度起源很早,不過原來的符籙各派並沒有很嚴格的一律的規定。而全真道則提倡出家,其專職道士要求出家。出家,就是放棄家庭生活,專門從事修真向道的宗教活動。原先沒有建立家庭的,不得再建;已經建立家庭的,則要求離棄家庭。佛教素來提倡出家,其專職的僧侶規定必須出家。道教的出家道士是甚麼時候出現的,具體已難考証。但初期道教中有影響的教派如正一盟威道,都沒有必須出家的規定,張道陵及子張衡、孫張魯,都有妻室,人稱三師三夫人。以後正一派天師代代相傳,天師道在魏晉以後也形成了若干世家,所以總的來說,正一派中容有出家道士,但也不是一律都得出家。其他符籙道派也是如此。創立於金代的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可能受到佛教的影響,王重陽一開始就提倡出家。以後雖然也出現了全真居士,但一般說來,全真道的職業道士都是出家的。

出家道士一般都住廟,從事清修,並且管理宮觀。《重陽立教十五論》:「凡出家者,先須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和暢,入真道矣。」他們也可雲遊各方,到本門的十方叢林中掛單。但也有某些比較極端的派別,認為住廟只是跳出了小家,仍算不得徹底的出家,真正的出家不能住廟,不能有固定的生活來源,而應當化緣為生。全真道中持這種極端主張的人現在已經不多。

出家與住家道士的規定是相對而言的。道士之所以選擇出家,是因為以家庭為牢籠,認為在家會影響修道成正果,也有人為表示自己信仰的虔誠與徹底,自願將一生奉獻給神仙和道教事業。《太上出家傳度儀》以天尊的名義說,出家的義趣甚深,利益宏遠。始學道的人,若在家受到父母妻子恩愛之累,不得自在適意,從容跟隨師父問道,所以要離家遠遊山林,依憑道舍(即宮觀)。這是割斷恩愛的出家。

另外,待到有道之後,離棄三界,出離一切有色有欲的世界,叫做出諸有之家。所以歷代道士中都有人選擇出家修行的。但是正一派本來就不硬性規定必須出家,全真道雖然規定道士要出家,但也有居士存在。而且,由於社會變遷,原來比較穩定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環境不復存在,近代以來,市場經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觀念,全真道徒對出家制度雖然仍然強調,但一部分道士實際上已放棄了出家的方式,雖然住廟,但也另有家室。這在市場經濟已經普遍化或者相當發展的嶺南、香港地區尤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