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元以降,与正一道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

“全真”释义

“全真”一词早在王重阳创教时已经被提出,其词义是对王重阳修行教法的总结。王重阳在向马钰传道时曾受邀请到他城中的南庵居住,日夕与之问道。[1]该庵被王重阳题名曰“全真”,“全真”之名,亦由此而起。《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中记载王重阳为此曾书一长歌〈全真堂〉,并对此作出解释:

堂名名号号全真,寂静逍遥子细陈。
岂用草茅遮雨露,亦非瓦屋度秋春。
一间闲舍应难得,四假凡躯是此因。
常盖常修安在地,任眠任宿不离身。
有时觉后尤宽大,每到醒来愈忧亲。
气血转流浑不漏,精神交结永无津。
慧灯内照通三耀,福注长生出六尘。
自哂堂中心火灭,何妨诸寇积柴薪。[2]

此歌显示出王重阳追求寂静逍遥的精神境界及摒除世俗欲求、重视内丹修炼的思想,而“全真”就是上述修行思想的总结。及后不少全真道士以至文人对“全真”一词的解释,都归结于全真道的修行原则或方法。金源涛在〈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中就认为“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独全其真者,神仙也。”[3]由于王重阳的修行宗旨十分重视对性的内炼,后世全真道士亦多以内丹面向来解释“全真”。马钰弟子晋真人就曾在〈重阳祖师修仙了性秘诀〉中如此总结:

夫全真者,是大道之清虚,无为潇洒之门户,乃纯正之家风,是重阳之活计。修仙之士,学道之流,慎勿狂游而参禅,且莫徒劳而问道。群居慎口,累真功,独坐防心,积实行。莫为小过而不除,休言微行而不积。心猿紧锁,意马牢擒。三逆散而神宁,六贼剿而意定。缓缓而抽添水火,微微而调息真功。清净寂寥而低下,谦和柔弱而炼心,恭敬于人而有益。[4]

他在〈玄门杂宝十八问答〉中亦指出:

夫全真者,合天心之道也。神不走,炁不散,精不漏,三者俱备,五行都聚,四象安和,为之全真也。诗曰:常行祖师教,日用老君心。炼就真如性,岂不是全真。[5]

以“全真”作内丹修练解释的还有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他同样注重对精、气、神的存养:

全真道人,当行全真之道。所谓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气、全神,方谓之全真。才有欠缺,便不全也。才有点污,便不真也。[6]

李道纯在《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中亦数次以“全其本真”来作注解,如注“无上”一词时指“内忘形体,外忘声色,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全其本真,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最上一乘,无上可上也,故曰无上。”[7]在注“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一句时,又释为“予谓无象之象乃实象,故历劫不坏。无体之体乃真体,故全其本真。”[8]综合而言,“全真”一词可解作“全其本真”,是全真道的修行教法与方针。

创教时期

全真道创教人王嚞(1113-1169年),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富家,仕途无进,于是入道。他自称于正隆四年(1159年)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真诀,自此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居于穴中修炼,号其穴为“活死人墓”,自号“王害风”,佯狂装疯。大定七年(1167年),放火烧掉所住茅庵,云游至山东半岛,正式亮出全真旗号,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这七大弟子成为全真道兴旺发展的骨干,各自形成门派,后称“北七真”。王重阳在山东半岛创教、传教的时间只有三年,大定九年(1169年)秋,他留王处一、郝大通在昆崳山修炼,自己携丘刘谭马四大弟子返关中,抵开封而逝。弟子搜集遗留诗词千馀首,编为《全真集》刊行。王重阳之后,大弟子马钰继任掌教,其馀六真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等地传教,在民间逐渐扩大了影响。马钰掌教期间,教旨以无为为主,离尘去俗,识心见性,以道士的朴素苦行吸引社会人士信向,尚未与统治者结上关系,也未营造宫观。这是全真道发展的第一阶段。

金朝末年的发展

从公元1187至1219年,为全真道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是全真道进一步发展而渐渐壮大的时期,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此时的全真道,特别注意争取金朝统治者的承认和重视,并开始营造宫观,建立宗教活动基地。随著全真道在民间势力的增大,金廷也日益重视它。泰和元年(1201年)、三年(1203年)王处一两次被征召,皇帝的一再征召,反过来又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进了它在民间的流传。从公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到达鼎盛,促这一局面的关键人物是丘处机。丘应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岁高龄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劝其戒杀,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称他为丘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赋税。丘处机于公元1224年东归,回到燕京(今北京),住于太极观(后改名长春宫),该观从此成为全真道首脑机关所在地。丘处机提出“立观度人”,此后全真弟子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大为展开,全真道观逐渐遍布北方。公元1227年,丘处机卒,葬于长春宫处顺堂,即今天的北京白云观。从丘处机掌教后,全真道有了很大发展。

元代初期的发展

元代全真道的发展进入鼎盛期。全真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出现许多知名道士,一派道门兴旺景象。丘处机去世后,继起掌教者尹志平、李志常进一步拓展全真事业,争取统治者支持,使全真道获得进一步发展,步入顶峰。全真道不仅在北方成为道教重心,还渡江南传,江浙鄂闽等地都有了全真道的活动踪迹。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在湖北武当山,徒众甚多。全真道南传之前,江南已有金丹派南宗炼内丹,自称丹法出于锺、吕、刘,与北方全真道同源异流。南宗教团不大,未受元室重视,于是南宗徒裔在元代纷纷合流于全真门下,其著名者有李道纯、陈致虚等。至此,全真道传遍大江南北,盛极一时,与正一道势力不相上下。全真道政治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有了很大提高。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锺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五祖为“真君”,后人称为北五祖;又封王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至大三年(1310年),元武宗又加封全真五祖为帝君,七真为真君,丘处机弟子尹志平等十八人为真人。不少全真道高道知集贤院道教事。

元代中期至晚期的发展

大略从元中期至元末,可算全真道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呈外盛内衰之象,教风有变,趋于蜕化,教内高道缺乏,落入发展平平的局面。与此相比,正一道成为元代中后期较兴盛的道派。

参考资料

  1.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1、2,中华书局1962年版
  2.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第414-41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3.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三卷,页31至91、183至216、365至384、485至499页。
  4. 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页169-173、197-200页,
  5. 李养正主编:《道教手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页112-114页,
  6.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第一卷,第170-182页。

注释

  1. 马大辨:〈重阳分梨十化集序〉,载王重阳:《重阳分梨十化集》,收入《道藏》,第25册,页790b。本条目引用《道藏》原文采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三十六册影印本。
  2. 谢西蟾、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重阳子〉,收入《道藏》,第3册,页372b。此歌亦收录于《重阳全真集》,参王重阳:〈全真堂〉,载《重阳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册,页697a-b。
  3. 金源涛:〈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载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册,页723a。
  4. 《晋真人语录》,〈重阳祖师修仙了性秘诀〉,收入《道藏》,第23册,页697c-698a。
  5. 《晋真人语录》,〈玄门杂宝十八问答〉,〈全真〉,收入《道藏》,第23册,页699a-b。
  6. 李道纯:《中和集》,卷三,〈全真活法〉,〈授诸门人〉,收入《道藏》,第4册,页501c。
  7. 李道纯注:《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收入《道藏》,第2册,页714c。
  8. 同上注,页716a。
全真道
祖师 北五祖 东华帝君王玄甫 | 正阳帝君锺离权 | 纯阳帝君吕喦 | 海蟾帝君刘操 | 重阳帝君王嚞
北七真 遇仙派 丹阳真君马钰 | 南无派 长真真君谭处端 | 随山派 长生真君刘处玄 | 龙门派 长春真君丘处机

崳山派 玉阳真君王处一 | 华山派 太古真君郝大通 | 清净派 清静真君孙不二

南五祖 紫阳真人张伯端 | 翠玄真人石泰 | 紫贤真人薜式 | 翠虚真人陈楠 | 紫清真人白玉蟾
经典 重阳立教十五论
三大祖庭 山西芮城永乐宫 | 陕西户县重阳万寿宫 | 北京白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