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添加173字节 、 2016年7月5日 (二) 23:01
== 「全真」釋義 ==
「全真」一詞早在[[王重陽]]創教時已經被提出,其詞義是對王重陽修行教法的總結。王重陽在向[[馬鈺]]傳道時曾受邀請到他城中的南庵居住,日夕與之問道。<ref>馬大辨:〈重陽分梨十化集序〉,載王重陽:《重陽分梨十化集》,收入《道藏》,第25冊,頁790b 。本條目引用《道藏》原文採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三十六冊影印本 。</ref>該庵被王重陽題名曰「全真」,「全真」之名,亦由此而起。《[[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中記載王重陽為此曾書一長歌〈全真堂〉,並對此作出解釋:
:堂名名號號全真,寂靜逍遙子細陳。
:豈用草茅遮雨露,亦非瓦屋度秋春。
:慧燈內照通三耀,福注長生出六塵。
:自哂堂中心火滅,何妨諸寇積柴薪。<ref>謝西蟾、劉志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重陽子〉,收入《道藏》,第3冊,頁372b。此歌亦收錄於《重陽全真集》,參王重陽:〈全真堂〉,載《重陽全真集》,卷一,收入《道藏》,第25冊,頁697a-b。</ref>
此歌顯示出王重陽追求寂靜逍遙的精神境界及摒除世俗欲求、重視內丹修煉的思想,而「全真」就是上述修行思想的總結。及後不少全真道士以至文人對「全真」一詞的解釋,都歸結於全真道的修行原則或方法。金源濤在〈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中就認為「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獨全其真者,神仙也。」<ref>金源濤:〈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載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一,收入《道藏》,第19冊,頁723a。</ref>由於王重陽的修行宗旨十分重視對性的內鍊,後世全真道士亦多以 [[ 內丹 ]] 面向來解釋「全真」。馬鈺弟子晉真人就曾在〈重陽祖師修仙了性秘訣〉中如此總結:
:夫全真者,是大道之清虛,無為瀟灑之門戶,乃純正之家風,是重陽之活計。修仙之士,學道之流,慎勿狂遊而參禪,且莫徒勞而問道。羣居慎口,累真功,獨坐防心,積實行。莫為小過而不除,休言微行而不積。心猿緊鎖,意馬牢擒。三逆散而神寧,六賊勦而意定。緩緩而抽添水火,微微而調息真功。清淨寂寥而低下,謙和柔弱而煉心,恭敬於人而有益。<ref>《晉真人語錄》,〈重陽祖師修仙了性秘訣〉,收入《道藏》,第23冊,頁697c-698a。</ref>
他在〈玄門雜寶十八問答〉中亦指出:
== 元代初期的發展 ==
元代全真道的發展進入鼎盛期。全真道大建宮觀,廣收門徒出現許多知名道士,一派道門興旺景象。丘處機去世後,繼起掌教者尹志平、李志常進一步拓展全真事業,爭取統治者支持,使全真道獲得進一步發展,步入頂峰。全真道不僅在北方成為道教重心,還渡江南傳,江浙鄂閩等地都有了全真道的活動蹤跡。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在湖北武當山,徒眾甚多。全真道南傳之前,江南已有金丹派南宗煉內丹,自稱丹法出於鍾、呂、劉,與北方全真道同源異流。南宗教團不大,未受元室重視,於是南宗徒裔在元代紛紛合流於全真門下,其著名者有[[李道純]]、陳致虛等。至此,全真道傳遍大江南北,盛極一時,與正一道勢力不相上下。全真道政治地位因元室冊封全真祖師而有了很大提高。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詔封全真道所尊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五祖為「真君」,後人稱為[[北五祖]];又封王七大弟子為真人,世稱七真。至大三年(1310年),元武宗又加封全真五祖為帝君,七真為真君,丘處機弟子尹志平等十八人為真人。不少全真道高道知 [[ 集賢院 ]] 道教事。
== 元代中期至晚期的發展 ==
#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頁112-114頁,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第一卷,第170-182頁。
 
==註釋==
<references/>
{{全真道}}
[[Category:道教宗派]]
[[en:The Complete Perfection Tradition]]
4,21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