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添加110字节 、 2019年3月25日 (一) 13:20
无编辑摘要
[[File:Tabletoffer.jpg|400px|thumb|2015年6月, [[ 香港道教聯合會 ]] 梁德華主席(中) [[ 蓬瀛仙館 ]] 洪少陵理事長(右)在國家文化部副部長王鐵先生(左)手中接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紀念牌匾。]]'''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是指香港地區道教全真道堂在儀式中所呈現的音樂形式,屬於中國傳統宗教音樂之一。其內容集中體現在由經師唱誦的科儀「經韻」及各類型的器樂演奏。「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在2014 在二零一四 年成功被中國政府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它被歸入為擴展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別的「道教音樂」項目(序號:638,項目編號:Ⅱ-139)。全真道堂科儀音樂也是香港政府 在2017 在二零一七 年所訂定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的其中一個項目。
<br>
道教儀式具備了動態元素和靜態元素。動態元素指法事中道士的「唱」、「念」、「做」,靜態元素則包括壇場佈置、法冠服飾、科書文檢等。在唱念的部份,道士會以特定的節奏和腔調朗讀或吟唱經文,有時候更會伴以樂器演奏。這些道教儀式中使用的「聲樂」和「器樂」,道教內部泛稱作「經韻」,而近現代以來道外人士則冠以「道教音樂」的名稱。這種「音誦」方式,一般認為始自北魏神瑞二年(415年)嵩山道士[[寇謙之]](365年-448年)編定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而從形式上來說,它發展自中國古代的宮廷音樂和祭祀音樂,其後經過歷代道士的不斷更新改造,加上在傳播的過程中吸收了民族音樂、民間音樂、佛教音樂的特點,形成了鮮明的文化特色。而中國幅員廣大,同時又塑造了道教音樂的濃厚的地方色彩,譬如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經文,各地道士選用各不相同的本地音調配曲,即使彼此使用同一曲調,他們的行腔、旋律潤飾都會帶有本地音樂色彩。
「全真道堂」是對現存香港全真道派團體的一個統稱,它們大多數 是1920至1950 是一九二零至一九五零 年代由來自廣東的道教信善成立,延續了既有傳統, 到1960 到一九六零 年代以後早期道堂成功紮根後,它們的弟子又陸續成立了一些新道堂。這些團體多以「壇」、「堂」、「仙館」、「仙洞」、「仙院」為名。它們的法脈淵源並不一致,有的是廣州、[[羅浮山]]和南海西樵山宮觀的分支,有的是來自以[[扶鸞]]活動為主的[[呂祖]]乩壇,在信仰傳承上各自採用不同的派系詩,但多數共同供奉被[[全真道]]奉為「五祖」之一的[[呂純陽]]祖師,並或多或少認同自己屬於全真道。由於這些團體最初的組織和建築規模都比較少,所以他們多習慣自稱為「道堂」而非「道觀」,即使後來一些團體已經興建了頗具規模的宮觀建築群,但這個稱呼仍然通用。
香港全真道堂所採用的儀式音樂主要承接自[[廣州三元宮]]、南海茶山慶雲洞、南海[[西樵山雲泉仙館]]、羅浮山等地的全真道觀,其傳統原本已具有數百年的歷史。廣東全真道教科儀音樂隨著信仰傳入香港,經過前輩道士的努力耕耘和開拓後,漸次發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傳統。由於當初香港科儀經懺的傳承,主要集中在何展凌、侯寶垣、鄧九宜等幾位資深道長的身上,故現今香港各道堂的科儀音樂皆有共通之處。
==全真道堂與科儀音樂==
[[File: Fyskcck.jpg|400px|thumb|right|蓬瀛仙館與青松觀在粉嶺鐵路站旁曠地合建「道教重陽全真法會」,1986年攝。]]
香港全真道堂分佈於全港各區,故此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亦遍佈全港。例如粉嶺[[蓬瀛仙館]]、屯門的[[青松觀]]、荃灣的圓玄學院、中環的通善壇均有專業的經生團隊施演道教儀式與音樂。值得一提的是 ,2001至2002 ,二零零一至二零零二 年間蓬瀛仙館將科儀經懺傳播到新加坡贒當宮,使全真龍門派傳播到東南亞地區。此外,亦有部份香港道長在移民到北美後建立道堂,傳揚香港道堂科儀音樂,當中包括[[加拿大蓬萊閣]]。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的發展乃立足於香港,傳播海外。
<br style="clear:both;">
 
==儀式內容==
===儀式活動日期===
香港全真道堂一般在道教節日誕期舉行儀式,例如[[朔望]]、三元、[[五臘]]、八節、[[丘長春]]祖師寶誕(農曆正月十九日)、[[太上老君]]寶誕(農曆二月十五日)、呂純陽祖師寶誕(農曆四月十四日)、北斗九皇寶誕(農曆九月初一日至初九日)等。不少道堂更會每年定期舉行稱為法會的大型法事,例如清明法會(清明節前後)、中元法會(農曆七月十五日前後)、下元法會(農曆十月十五日前後),會期由三天、五天到九天不等。一些大型的道堂每天會例行早晚功課。除此以外,道堂會應緣替信善主持各類祈福和度亡法事,以及為新界鄉村啟建[[太平清醮]]。
<br>
 
===儀式類別===
#度亡:道士用以超度亡魂的儀式,常見的科儀本有《玄門開位科》、《玄門攝召科》、《玄門破獄科》、《關燈散花科》、《先天斛食濟煉幽科》等
#功課:道士用以每日禮讚神明和修持的儀式,科儀本有《太上玄門早課》、《太上玄門晚課》
<br>
===參與人員===
現今香港大多數道堂布壇都類似。「五老壇」是香港道壇中最常見的神壇佈置,用以舉行拜懺、讚星禮斗、早晚課,乃至於神誕朝賀禮儀。五老壇的佈置簡潔,正前方供奉主神畫像,而壇場以五張方型供桌擺成梅花形,桌上按行儀所需可能會供放五方五老天君聖像,象徵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經生於五老壇內行儀時,多以兩至三名分列各方供桌,由肅立正中的主科帶領,誦經演法。這個形式與廣州珠江三角州的道堂傳統一致。
<br style="clear:both;">
 
==主要特徵==
由於傳承關係直接,而在早期經懺師資主要集中於幾位資深道長,因此現今全香港各宮觀所運用的經韻音樂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某些地方有大同小異的分別。香港道教音樂自廣東傳入後,在幾十年的傳承過程中,受香港地域文化中諸如粵曲、粵劇、廣東小曲以及儒、釋等其他宗教音樂的影響,現已形成了一種具有香港地方特色的道教音樂。這些特點具體可從經韻(聲樂)和器樂兩方面說明。在「聲樂」方面,可按朗讀和吟唱的方法分為「朗誦式」、「吟誦式」、「吟唱式」、「詠唱式」等不同形式;在器樂方面,擔任演奏樂器的醮師或經生按儀式狀況演奏符合規範的過場音樂、牌子樂等。
<br>
 
===經韻音樂===
另外,也有吟誦、詠唱和吟誦、吟唱混合連用的韻曲。部分韻曲的曲調唱腔頗有粵語體系所流行的地方特色,如「上雲梯」、「孟姜女」、「送情郎」、「剪剪花」、等。
<br>
 
===器樂===
*法劍:在度亡儀式中,高功法師依道法用法劍打開酆都地獄的關卡,讓亡魂可以出離地獄到人間聞經聽法。
*水盂:水盂是潔淨壇場用的法器。高功法師依道法將水盂中的凡水變成法水,然後一邊誦唸 淨天地神咒 ,一邊以柚子葉潑灑法水潔淨壇場。
*木魚:敲打板式用的法器,用木槌敲擊中空的魚身發聲。在度亡儀式中,一般由監齋法師(俗稱「三手」)負責木魚,與負責鐺子的都講法師(俗稱「二手」)互相配合,掌握經韻的節拍與速度。
*引磬:由磬體和磬柄組成的法器,用棒敲擊磬體發出聲響。它的一個作用是在儀式稱頌神明聖號時以示尊敬,另一個作用是在禮拜神明時以磬聲作引導,使到全體法師的動作能夠整齊一致。
#由於與道教實踐及中國音樂有著緊密關係,香港學術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亦逐步展開對香港道教全真科儀音樂的研究。往後出版了一系列從宗教學與音樂學進路研究的學術著作,體現了它豐富的學術價值。
#香港道教全真科儀音樂亦保留了傳統廣東樂曲演唱的腔調與器樂演奏的合演,是廣東地區音樂的延伸。
<br>
==相關條目==
*[http://daoistmusichk.org/zh-hant 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電子資料庫]
[[Category: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Category: 香港道教]]
4,21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