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精義雜論”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3行: 第13行:
 
}}
 
}}
 
'''修真精義雜論''',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撰。本書原為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之一部分,即該書九篇中的後七篇。今《[[正統道藏]]》本分出單為一書,收入洞真部眾術類。本書七篇目次及內容為:
 
'''修真精義雜論''',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撰。本書原為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之一部分,即該書九篇中的後七篇。今《[[正統道藏]]》本分出單為一書,收入洞真部眾術類。本書七篇目次及內容為:
#〈導引論〉,言行氣導引之法 〈服藥論〉,言服食草藥以安和臟腑、治潤氣液之法 〈符水論〉,言吞符誦咒治病益氣之法 〈慎忌論〉,言養生禁忌,認為人之飲食起居應符合陰陽氣運 〈五臟論〉,言宣行經脈,安和臟腑,保養精氣之法 〈服氣療病論〉,言氣功治病之法 〈病候論〉,言據精神氣色之症候診斷內病之法。各篇多先依從《黃帝內經》等醫書,論述衛生保養之道,其次詳述攝養治病之法。是為唐代道教氣功養生術之重要著作。參見《[[服氣精義論]]》詞條。
+
#〈導引論〉,言行氣導引之法
 +
# 〈服藥論〉,言服食草藥以安和臟腑、治潤氣液之法
 +
# 〈符水論〉,言吞符誦咒治病益氣之法
 +
# 〈慎忌論〉,言養生禁忌,認為人之飲食起居應符合陰陽氣運
 +
# 〈五臟論〉,言宣行經脈,安和臟腑,保養精氣之法
 +
# 〈服氣療病論〉,言氣功治病之法
 +
# 〈病候論〉,言據精神氣色之症候診斷內病之法。
 +
各篇多先依從《黃帝內經》等醫書,論述衛生保養之道,其次詳述攝養治病之法。是為唐代道教氣功養生術之重要著作。參見《[[服氣精義論]]》詞條。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5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5頁。
 
[[Category: 洞真部眾術類]][[Category: 唐代道教經典]][[Category: 養生]]
 
[[Category: 洞真部眾術類]][[Category: 唐代道教經典]][[Category: 養生]]
 
[[en: xiu zhen jing yi za lun]]
 
[[en: xiu zhen jing yi za lun]]

2013年8月25日 (日) 09:03的最新版本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修真精義雜論
編  著:司馬承禎
卷  數:一卷
正統道藏:洞真部眾術類 芥字號
涵芬樓本第134冊
新文豐本第8冊
三家本第4冊
道藏提要:編號276
中華道藏:四輔真經太清攝養經
第23冊
 

修真精義雜論,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撰。本書原為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之一部分,即該書九篇中的後七篇。今《正統道藏》本分出單為一書,收入洞真部眾術類。本書七篇目次及內容為:

  1. 〈導引論〉,言行氣導引之法。
  2. 〈服藥論〉,言服食草藥以安和臟腑、治潤氣液之法。
  3. 〈符水論〉,言吞符誦咒治病益氣之法。
  4. 〈慎忌論〉,言養生禁忌,認為人之飲食起居應符合陰陽氣運。
  5. 〈五臟論〉,言宣行經脈,安和臟腑,保養精氣之法。
  6. 〈服氣療病論〉,言氣功治病之法。
  7. 〈病候論〉,言據精神氣色之症候診斷內病之法。

各篇多先依從《黃帝內經》等醫書,論述衛生保養之道,其次詳述攝養治病之法。是為唐代道教氣功養生術之重要著作。參見《服氣精義論》詞條。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