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道教研究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研究的初创期

俄国是中国北方的邻国,自古就与中国有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但是,俄国的道教研究和法国、日本的道教研究一样,也是与沙皇俄国近代入侵中国同步开始的。

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沙俄派到中国来的东正教传教士,受政府宗教管理机构圣教院的控制;同时,又受沙俄外交部亚洲司的领导。他们一方面收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民情风俗的情报,一方面学习满文、汉文,从事满文和汉文书籍的翻译。1807年第九届东正教传教士毕丘林来华,留居北京十馀年。毕丘林原名亚金甫(Бичурин,1777-1853),在北京结交清廷权贵和上层,收集了大量图书资料,以研究蒙古和成吉思汗以及古代中亚而闻名。1842年,在《祖国之子》杂志上发表了《老子及其学说》,并在同年出版了《中国帝国统计集》,称“老子的道德学说是和孔子学说对立的”。老子的继承者“脱离了老子的思想方式,构成了新的原理”,并且创立了道教。

1818年,沙俄政府训令在华东正教“今后的主要任务,不是宗教活动,而是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并应及时向沙俄外交部报告中国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同年,沙俄外交部的中文翻译卡缅斯基,改任东正教在华传教士的首领,1912年在《国民教育部杂志》上发表了他从满文翻译成俄文的《太上感应篇》。正是由于沙俄的东正教传教士首先关心的是朝廷的政治动态,为沙俄政府侵略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野心服务,因此,俄国的汉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沾上侵略的血腥气味。所以,沙俄的汉学家起初并不重视道家和道教的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

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随著对中国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深入了解,沙俄的东正教传教士逐渐认真研究中国的道家思想和道教。

当时学者

瓦西里耶夫

汉学家瓦西里耶夫(Васильев,1818-1900年),又译作华西里夫,1837年毕业于喀山大学历史语文系东方语专业,1840年随东正教第十二届传教士团来到北京,留居七年,学习梵语、蒙语、藏语、满语等,研究儒释道三教。1851年任喀山大学教授,1855年任彼得堡大学教授,1873年出版了《东方的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瓦西里耶夫宗教的神秘主义和老子的哲学结合起来,“把一切不满现实的人联合在同一的旗帜下”。瓦西里耶夫在彼得堡创立了俄国第一所中国学校,培养出一批汉学家。这所中国学校后来成为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的基础。由于沙俄有崇拜法国的传统,瓦西里耶夫去世后,沙俄的汉学研究耶与法国的汉学研究相连接了起来。

格奥尔基耶夫斯基

1885年,格奥尔基耶夫斯基(Георгиевский,1851-1893年)在他的《中国历史的初期》中认为,“在《道德经》中,‘道’字用以标志太初的混沌,而理性是这种混沌所固有的”,“按老子的学说,这个可以看得到的世界的多样性并不是别的,而是永恒的、统一的、绝对的‘道’的生命的显现。‘道’是宇宙的物质,是宇宙的力,是宇宙的理性”。格奥尔基耶夫斯基在1888年的《中国人的生活原则》中认为,《道德经》的哲学学说远远超过古希腊最早的唯物主义者的学说,并且反对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思想的说法。此外,他还著有《中国人的神话观念和神话》。瓦西里耶夫的另一名学生波波夫,在1901年在莫斯科出版了《中华诸神》。

托尔斯泰

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Толстой,1828-1910年),在《给中国人的信》(1906年10月)中说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总是使我很感兴趣。我竭力想熟悉我所接触到的中国生活,主要是通过中国的教义 ── 孔子、孟子、老子的书以及这些书的注释”。托尔斯泰非常重视老子的学说,他对《老子》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深有感叹。不过,他把老子的“无为”同他的“不抵抗”的学说混为一谈,并且认为“道”与基督教的神的本原是一会事。托尔斯泰在1913年主编了《老子道德经或关于道德的书》,其中《道德经》由科尼西翻译,杜雷林注解,这是第一本俄译的《道德经》。

1917年以后

从1920至60年代,可以称为俄国道教研究的第三时期。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苏联关心亚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因此,苏联的汉学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由于采取了新的立场、观点和研究方法,所以,苏联的汉学研究常常有新观点、新视角,在国际汉学研究中独树一帜。不过,宗教研究因为受到“左”的思想倾向的影响,研究工作也受到较大的局限,包括对于中国道教的研究。

当时学者

阿列克谢耶夫

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Απексеев,1881-1951年)曾在法国学习汉学研究,是沙畹的宠弟子。1906年至1909年和1912年曾经两次来华考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还在俄国创办第二所中国学校。阿列克谢耶夫以儒家研究为主,著有大量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例如:《中国民间宗教中的佛教》、《中国民间宗教》、《中国民间绘画中的神和鬼》、《中国年画是社会的定购品和阶级的履行物》以及《试论〈老子〉编纂》、《论中国的宗教体系》、《论欧洲汉学中的〈易经〉问题》、《道家的超人说》、《中国最高的龙崇拜》,等等。1982年俄国的东方研究所出版了阿列克谢耶夫的文集《东方学.论文和文献》。

楚紫气

阿列克谢耶夫的学生楚紫气(Щушкий,1897-1946年)专门从事道家和道教的研究,在1928年发表了《佛教中的道士》、《道家经典〈列子〉的研究》,还将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译成了俄文,并且完成《易》的翻译,其译稿由俄国的科学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另外,什库尔金(Щкуркий,1868-1948)在1926年的《亚洲通报》上,发表了《道教概略》。

1930年代以后

大约从1930年代以后,苏联学者由于政治的原因,对于道教的研究显著减少,大部分发表的论题都集中于老庄哲学及其后来之流变。

当时学者

彼得罗夫

1936年,彼得罗夫(Петров,1907-1949)出版了《中国哲学史论》。

马拉库耶夫

1940年,马拉库耶夫(Маракуев,1891-1955年)在《托姆斯克师范学院学术丛刊》第三卷上发表了《〈阴符经〉 ── 中国哲学史的一页》,附有《阴符经》的译文和注释,并对各种译注作了评论。

1942年至1947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和《百科辞典》都列有“道教”的条目。

杨兴顺

1950年,华裔学者杨兴顺(ЯнХинщун,1905-1989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附有《道德经》的散文译本,当是俄国的第二种译本。杨兴顺原是中国浙江人,1933年毕业于共产主义社会科学教师大学,1933至1939年在海参威的远东中国列宁学校任教。1939至1940年在共产国际专修班任教兼翻译。1941至1946年任职于全苏广播委员会。1948年任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和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曾以论文《〈道德经〉的哲学学说》,获得哲学副博士学位。《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一书,1950年在苏联出版后,1957年北京的科学出版社就出版了中译本。全书综述了老子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老子的“道”的学说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书中还评述了欧洲学者和十月革命前沙俄学者以及苏联学者对于《道德经》的研究等等。由于此书是苏联时期对于《老子》研究的代表作,当时曾左右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并且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1970年代以后

从1970年代起,苏联出现了剧烈的政治动荡。社会科学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特别是,在宗教政策有了变化以后,俄国学术界对于宗教问题以及世界上的宗教也都给予了关心和注意。同这一学术思潮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相适应的,苏联以及俄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和中国道教的研究也十分活跃。

1970年起,俄罗斯科学院的东方学研究所中国部连续举办了题为“中国的社会和国家”的学术讨论会。讨论会每年的2至3月间进行。据称,讨论会已经举行过二十多次。会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

1982年的论文集

题为《道和道教在中国》,共收有论文十四篇。

第一部分

有关道教的理论结构及其在中世纪中国意识形态中的表现。包括:

  1. 《早期道教的普遍主义》(戈罗霍娃)
  2. 《〈道德经〉中的器象征》(别洛泽洛娃)
  3. 《庄子的哲学:清心寡欲》(马利亚文)
  4. 《六朝时期道教演变的主要方面 ── 以葛洪〈抱朴子〉为据》(托尔奇诺夫)
  5. 《王阳明和道教》(科布泽夫)
  6. 《明代文化和林兆恩的道教话题》(马尔蒂诺夫)

第二部分

有关道教和佛教的观念比较,包括:

  1. 《道和大梵天:最初最高共同体的现象》(瓦西里耶夫)
  2. 《道教和佛教的世界模式初探》(格里戈利耶娃)
  3. 《日本的佛教和道教 ── 论相互关系和评价的问题》(伊格纳托维奇)

第三部分

有关道教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包括:

  1. 《三至六世纪中国志怪小说及道教》(戈雷金娜)
  2. 《道教性质的漫游诗》(扎瓦茨卡娅)
  3. 《道教的生活观和戏剧(十六至十七世纪)》(谢洛娃)
  4. 《中国武术的道教起源》(阿巴耶夫)
  5. 《民间宗教运动中的道教传统》(波尔什涅娃)
  6. 《道和道教在中国》一书由列.谢.瓦西里耶夫和叶.鲍.波尔什涅娃合编。

当时学者

瓦西里耶夫

瓦西里耶夫(Васильев,1930-)是莫斯科东方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当代俄国的道教研究代表人物,著有:《中国的祭祀、宗教和传统》、《东方宗教史》、《作为宗教的道教:不死、占卜和迷信的探索》等等。波尔什涅娃(Порщнева)也是莫斯科东方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专门研究中国民间宗教,著有:《白莲教起义是1796至1804年中国人民起义的意识形态》、《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宗教运动:意识形态问题》以及论文《“邪教”的概念》等等。

托尔奇诺夫

托尔奇诺夫(Торчинов,1955-),自名陶奇夫。他毕业于原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后在原列宁格勒宗教史博物馆获哲学副博士学位,专事中国的道教研究,旋被调入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工作。1993年获圣彼得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著甚多。有《〈悟真篇〉译注》、《道教文献中的道教哲学 ── 以〈阴符经〉和〈悟真篇〉为据》、《道教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道教中的炼金术和礼仪》、《孙绰〈游天台山赋〉和佛道教相互关系问题》、《当代外国史学中的传统中国的道教与科学》、《佛道教相互关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传统中国的道教和国家》、《中国的炼丹术和化学的历史及理论》、《中国的医学科学及社会伦理地位》、《古代与中世纪之交的中国的社会乌托邦》、《传统中国的道教与帝国政权》、《道教中的伦理和礼仪》、《〈太平经〉选译》、《道教和炼丹术 ── 中世纪中国的宗教与传统科学形式相互关系问题》、《道教:不朽和自由的探索 ── 中国古代道教文献选译》。

第一部道教史专著

1993年,圣彼得堡东方学中心出版的托尔奇诺夫的专著《道教:历史宗教学试述》,可以认为是俄国第一部道教史的著作。

全书分为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书目等四个部分。在引言中,托尔奇诺夫说明研究道教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历史发展中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和提出道教传统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科学观点。

第一章

正文第一章共分八节,提出道教研究的八个主要问题,即:

  1. 道家道教的统一问题
  2. 道教是中国的民族宗教吗
  3. 道家和民间信仰的关系
  4. 道教和国家的关系
  5. 道家和道教的发展规律
  6. 传统中国的道教和炼丹术
  7. 对道教学说的一般评估
  8. 道教中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论。
第二章

第二章共分七节,概述道教历史发展的纲要,即:

  1. 道教的起源问题
  2. 汉代前后的道教
  3. 天师和道教教会
  4. 天下大乱时期(四至六世纪)的道教
  5. 唐宋时期的道教
  6. 混合和变形
  7. 道教的“宗教改革”及其后果
  8. 十四至十九世纪的道教

书末附有俄文、中文、英文和法文的参考书目。

以俄国的道教研究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道教研究相比较,无论是研究人才或者研究成果等等方面,俄国都是落后的。托尔奇诺夫(陶奇夫)专著的出版表明,俄国的汉学传统已经开始恢复,并且正从新的起点上急起直追之中。

参考资料

  1. 《欧米の东洋学と比较论》,福井文雅著,隆文馆,平成三年,日本东京。
  2. 《当代道教》,李养正著,467-483页,东方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