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大罗玉都师相吕圣真君无极宝忏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九天大罗玉都师相吕圣真君无极宝忏》简称《吕祖无极宝忏》,是在广东、香港吕祖道坛流行甚广的科仪本。此科仪本由广东南海西樵山云泉仙馆的一众道侣于清代光绪十八年(1881年)传习得来,经韵富有岭南特色,一直为广东、香港吕祖道坛所用。与此同时,此科仪本另一个特点是其内容包括大量吕祖典故,故此亦经常以善书的形式被印行。

成书与版本

《吕祖无极宝忏》的来历并没有具体文献可征引,只知此忏为清末广东西樵地方扶乩所得,或说“降乎神仙之笔”。[1]刘仲宇于《青松观藏科仪经书注(七)—吕祖无极宝忏》曾言及西樵山乃为当时岭南道教的重要传播地,吕祖信仰极盛;而清代道书又多以扶乩降笔所创,故认为吕祖宝忏是时代风尚及地域信仰状况结合之产物。与此同时,因著宝忏的遣词造句,刘仲宇更推测此乩书应是出自知识份子之手。据罗智光先生所言,清末时期,一众跟随康有为倡导变法的饱学之士聚集于广东地区一带,后因变法失败而四散,部分文人辗转来到西樵等处。他们以扶乩的形式与世外神仙唱和,泄其愤懑,终成乩书。虽宝忏为扶乩所得,但当中的内容多为引用清代流传广泛的吕祖道书,只有少部分是由当时乩手直接成稿。

黎志添于《〈吕祖无极宝忏〉成书考》的分析,《吕祖无极宝忏》是在32卷本《吕祖全书》的第32卷《吕祖诰》、64卷本《吕祖全书》的第63卷《孚佑帝君慈航无极宝忏》、以及《道藏辑要》卷5的《玉都师相吕圣真君无极度人宝忏》,这三个底本之上进行新的忏本编排和造构而成。[2]故此科仪本的内容用字与《孚佑帝君慈航无极宝忏》、《玉都师相吕圣真君无极度人宝忏》和《吕祖师宝诰》有著相同之处,如:吕祖师垂训、吕祖师召请文及吕祖师神通变化、灵应之事迹等。[3]是以,若从最后编撰成书的角度来说,《吕祖无极宝忏》应是编撰之作而非神仙降笔。

而现今在香港道堂较为常见的宝忏版本为辛丑年(1961年)版,也就是香港云泉仙馆据光绪癸已年(1893年)广东西樵山白云洞云泉仙馆的旧刻版(简称西樵本)翻印而有的。除辛丑年外,香港云泉仙馆亦先后于1970年及1979年重新刊行宝忏。至于青松观蓬瀛仙馆和圆玄学院等多所香港道观也曾根据云泉仙馆之版本重印《吕祖无极宝忏》,以作经忏法会中入坛行仪的科本或结缘善书。为了使吕祖信众能够了解《吕祖无极宝忏》中的道教信仰及思想,青松观香港道教学院更于1996年出版由刘仲宇和丁常云注、李养正审订的《吕祖无极宝忏注》。

内容与节次

《吕祖无极宝忏》主要阐述吕祖修道、发愿和成仙的事迹,并其登仙后受命演经化度、劝托、告诫生人无作诸恶,以度有缘悟道之人等教训,再而以道坛科仪之形式抒发于朝圣忏悔之中。撇除科仪本共通的祝香咒、三皈依和回向等部分,全忏共可分为四大段落,分别是吕祖师召请文两篇、吕祖师宝诰七篇、吕祖师降乩垂训七篇,与及有关吕祖师神通变化、灵应事迹四节。[4]另外,此科仪虽名为《吕祖无极宝忏》,但当中亦囊括了锺离权许逊萨守坚等仙真的宝诰。

整个忏科仪的过程如下:宝忏从启坛开始,先是诵读〈启坛赞〉与〈吕祖师道德真经〉,后正式进入“忏”的内容。“忏”以〈开忏咒〉为先导,次为发炉,复次为入意。在分别念诵锺离权、许逊、萨守坚等仙真的宝诰后,遂启请吕祖临坛。接著为正忏的部分,道士先是念诵一整段吕祖诰以及吕祖劝戒世人的言辞,后读出〈太上灵宝净明道元正印经〉,继而是三皈依和回向。至此,全仪结束。

至于有关吕祖的训诲,其宗旨为度人,也就是如〈指明因果章〉所说的:“吾立度人笈。先立度人心。吾奉度人敕。先开度人门。欲持因内果先植果中因。因果圆成日。人人皆自明。我却无些指。指明苦海津。方知是宝筏。共度无量生。”。[5]是以在宝忏中,吕祖不时劝告世人应放弃贪恋世俗之物,而转为修习成仙之法;且教导人要随时修善、待人谦逊、不著顽空等,好让自身能回归大道,达于永存,以得著真乐。

《吕祖无极宝忏》之特色

从科仪结构上来说,《吕祖无极宝忏》与其他一般忏仪并无差异,然而,若从内容入手则能发现宝忏的特别之处。

所谓宝忏,意指为拜忏仪式的科本。是以内容会偏重于启告神明、忏悔罪愆,及祈求准予改正自新之上,并且反复出现。反观《吕祖无极宝忏》却甚少提及忏悔,只在发炉之后的“入意”中稍作提示,进而将重点置于吕祖临坛亲授教诲之上。综观全忏,共计十篇吕祖宝诰编入内文,并穿插于“至心朝礼”的环节,可见宝诰在此忏科本占著极为重要的地位。据刘仲宇所言,因吕祖宝诰多出于临坛玄授,故这样的结构安排能使道众在诵读宝诰时,知吕祖功行,从而衍生敬慕之心;及经验面见吕祖之宗教体验。由此可知,《吕祖无极宝忏》是以赞颂、劝慰和训导为核心,与一般忏仪颇有不同。

另外,在用字表达上,《吕祖无极宝忏》中编汇了大量历史故事,以及小说和传说的描写,其中尤以吕祖宝诰最为明显。宝诰中的每一句,背后皆有著典故。这种以信众所熟悉的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不但能使人简单地得著道教精要,避免抽象说教的弊病;而且使宝忏不再停留于道教科仪本的层面,逐转变成为文学读物。于是乎,《吕祖无极宝忏》在民间广泛传播,深入民心。

与净明道之关系

由于《吕祖无极宝忏》中有“樵阳启化”一词的关系,故此引起学者讨论此科仪本与净明道的关系

刘仲宇的观点

刘仲宇在《青松观藏科仪经书注(七)—吕祖无极宝忏》认为,西樵本《吕祖无极宝忏》与净明道传统有著关系。其论证有二,一为宝忏结尾的“回向”引用了净明忠孝道经典《太上灵宝净明道元正印经》;二为“开启赞”所提及的“樵阳启化,妙道传经”中的“樵阳”一词。

刘仲宇解释“樵阳”为净明道教祖许旌阳真君崇拜的大本营,也就是现今江西新建县境内的地方。不单止,现存的《藏外道书》亦收录了两卷写有“吕祖帝君和许祖都仙授之樵阳”字样的《樵阳经》。故刘仲宇认为“樵阳启化,妙道传经,玉松印合大缘因”一句意为:吕祖曾于樵阳用降乩的方式,传达经书,经以地名,称《樵阳经》。而同样收录于《藏外道书》内的另一部清代道书《樵阳子语录》,其开首更称:“樵阳子,姓刘名玉(1257年-1308年),字顺真,号玉真子。其先鄱阳石门人,父迁新建县之樵阳市。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五年丁已(1257年)八月二十日。都仙(许旌阳)亲降其家,授以中黄八道、八极真诠,为八百之首。至大元年戊申(1308年)以传教之任付黄元吉。”据历史记载,樵阳子刘玉是元代江西西山净明忠孝道教团的领袖,曾著作《净明忠孝之书》一书,并被辑录于明代《正统道藏》之内。故此,刘仲宇认为吕祖降乩的道坛已与净明许真君信仰相结合。

黎志添的观点

黎志添在《〈吕祖无极宝忏〉成书考》一文中则指出,乾隆年间所编汇的《吕祖全书》及嘉庆年间所编集的《吕祖全书正宗》和《重刊道藏辑要》,内文均不曾存有宣称是出于净明许真君信仰的资料,而整部《吕祖全书》中亦无法检索出“樵阳”一辞。不过,邵志琳在乾隆年间所集的《吕祖全书》却中声称《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是为净明大法。基于立场的分歧,黎志添进一步研究江苏地区的吕祖道坛是如何与净明许真君信仰发生关系。《太乙金华宗旨》是于1692年间,由屠宇菴在内的七位吕祖弟子在江苏毘陵古红梅阁内获吕祖、谭长生丘长春等全真祖师降授净明道法而集成的。[6]另外,屠宇菴解释,自许旌阳升天后,天帝已命吕祖和谭长生掌净明道法,且自刘玉和黄元吉(1271年-1325年)以后,净明道法已经失传。直到后期吕祖复降授《太乙金华宗旨》予他,净明道法才得以再次于世间传播。不过,黎志添指出即使屠宇菴和其道坛弟子宗属净明嗣派,许旌阳也不是古红梅阁观坛降乩的神明,古红梅阁只是一所以吕祖临坛、降乩和演经为中心的道坛。因此之故,纵然《太乙金华宗旨》被喻为净明道派的经典,且传此经者亦称自己为“净明嗣派后学弟子”,经卷的来历仍不应被简单地视为从元代以来由刘玉和黄元吉所传的江西净明忠孝道的延续,而且后世学者亦不能就此把《太乙金华宗旨》与净明道派联上传承的关系。

基于蒋予蒲不认同邵志琳“吕祖道书与净明道派有关”的立场,故此便把“樵阳”一词从其所编的《玉都师相吕圣真君无极度人宝忏》中删去,并以“天仙”一辞取代,故此用语与邵志琳所编《吕祖全书》所收录的《孚佑帝君慈航无极宝忏》有所不同。

黎志添认为应以康熙年间江苏地区的吕祖道坛之具体信仰背景,来解读《孚佑帝君慈航无极宝忏》中的收赞句“樵阳启化,妙道传经,玉松印合大缘因,无极度人心,顶礼师真,超劫上瑶京”。是以,该句意思应为“由吕祖师降乩而再传净明道法”,而“樵阳”一辞也该泛指为樵阳子刘玉所传的净明忠孝道法,而不应解读为吕祖道坛与净明许真君信仰结合。

要而论之,西樵山云泉仙馆道侣所编纂的《吕祖无极宝忏》只是单纯地建立在吕祖信仰之上,且受著在清代各地广泛流传的吕祖全书之影响。此忏科仪本既与江西新建樵阳地区所传的净明道法没有任何关系,亦并非在清代江苏毘陵地区吕祖道坛的传承关系上与《孚佑帝君慈航无极宝忏》有著关联。

注释

  1. 罗智光先生在1997年版《吕祖无极宝忏注》序言中曾说:“降乎神仙之笔”。
  2. 《吕祖全书》是在清代最早编集并刊行的吕祖道书。全书共32卷,由湖北江夏(今武昌区)吕祖道坛涵三宫弟子刘体恕、刘荫诚、刘允诚及黄诚恕等于乾隆八年(1743年)编汇,并在乾隆十年(1745年)付梓刊行。后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至四十年(1775年),邵志琳在杭州全真道士蔡来鹤等人的支持下,将32卷本《吕祖全书》增补为64卷。清代另一辑重要的与吕祖信仰及降乩有关的道书汇集,是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由蒋予蒲(1756年-1819年)编集的《道藏辑要》。据一般说法,康熙年间,先由彭定求从明代《正统道藏》里选出道经二百种,编成《道藏辑要》,而到嘉庆年间,蒋予蒲另增补79种道书而再编成《道藏辑要。》
  3. 详见《吕祖无极宝忏──内附玉皇朝》(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页14-15,。
  4. 宝诰是道门文体之一,按诰在古代有数种含义,一为文诰,指训诫勉励的文告;二为告知,与前述训诫义近,但泛指此类语言;三特指帝王封赠大巨时所下的诏告,常称为诰命。道门常用的宝诰义近诰命,是对真仙上圣的赞颂、对其仙职的称扬等。
  5. 见刘仲宇:《青松观藏科仪经书注(七)—吕祖无极宝忏》(香港:青松出版社,2008),页282。
  6. 屠宇菴与净明道法的关系是缘于他少时得其师潘易菴先生授了《净明忠孝录》一册而大受影响。

参考资料

  • 刘仲宇:《青松观藏科仪经书注(七)—吕祖无极宝忏》。香港:青松出版社,2008。
  • 《吕祖无极宝忏──内附玉皇朝》。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