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上一编辑
下一编辑→
Test
(查看源代码)
2013年1月22日 (二) 22:01的版本
删除1,935字节
、
2013年1月22日 (二) 22:01
小
无编辑摘要
{| style="width: 100%; background: transparent; border-spacing: 0; table-layout: fixed;"
|- style="vertical-align: top;"
| style="width:
70
40
%; padding-right: 10px;" |<!-- 左侧栏开始 -->
<!-- 左侧栏01开始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div style="width:100%; background:#57727b; height:40px; margin-top:10px;"><h2 style="line-height:32px; height:32px; padding:5px 0px 5px 15px; border-bottom: 0; font-size: 110%; color: #fff; font-weight: bold; text-shadow: #000 1px 1px 3px;">'''
祖天師張道陵
三洞真經
'''</h2></div></div>
<div style="border: 1px solid #aaa; background: #fff; padding: 15px 10px 10px 10px;">
[[張道陵]],字輔漢,後漢沛國丰縣人。本來是太學書生,生性好學,博採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張道陵先退隱[[北邙山]]修道,聞蜀民樸素純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於[[鶴鳴山]]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於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台治]],以餘丹及印,劍,都功符籙,授子[[張衡|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於雲台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昇。後世稱為祖天師。
</div>
<!-- 左侧栏02开始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div style="width:100%; background:#57727b; height:40px; margin-top:10px;"><h2 style="line-height:32px; height:32px; padding:5px 0px 5px 15px; border-bottom: 0; font-size: 110%; color: #fff; font-weight: bold; text-shadow: #000 1px 1px 3px;">'''
稚川真人葛洪
道教論集
'''</h2></div></div>
<div style="border: 1px solid #aaa; background: #fff; padding: 15px 10px 10px 10px;">
[[
葛洪
張道陵
]]
為東晉著名道教人物
,字
稚川
輔漢
,
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
後漢沛國丰縣
人
,[[葛玄]]的從孫,世稱小仙翁
。
出身江南士族
本來是太學書生
,
少年時父親去世,從此家道中落,家境貧寒,但聰敏
生性
好學,
經常到山上砍柴來換取紙筆;成年後
博
通
採五
經
史百家學說
,
尤以儒學知名
邃
於
世。他性情沉靜
黃老之道
,
不好榮利
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
,
尤喜神仙導養
皆極其奧。長為博學
之
法,自稱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
士
。後
從
棄官學道。張道陵先退隱
[[
鄭隱
北邙山
]]
學煉丹秘術
修道
,
頗受器重。後身經戰亂
聞蜀民樸素純厚
,
人世沉浮
易於教化
,
深感榮位勢利
且多名山
,
有若春華
乃將弟子入蜀
,
須臾凋落
於[[鶴鳴山]]隱居修道
。
乃棄絕世務
既遇老君
,
銳意
遂
於
松喬
隱居
之
道,服食養性
所備藥物
,
依法
修
習玄靜
煉
。
遂師事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
[[
鮑靚
雲台治
]],
繼修道術
以餘丹及印,劍,都功符籙
,
深得鮑靚器重。最後止於
授子
[[
羅浮山
張衡|衡
]]
養生修
曰:「吾遇太上親傳至
道,
著述
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
不
輟,以丹鼎生涯終老
得傳
。
葛洪繼承和發揚了
」是日同弟子
[[
神仙
王長
]]
理論,系統總結了晉以前的
、
[[
煉丹
趙升
]]
成就,又精曉醫學和藥物學,對道教發展有很大影響
於雲台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昇。後世稱為祖天師
。
<div style="clear: both; margin: -0.8em;"> </div>
</div>
<!-- 左侧栏03开始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div style="width:100%; background:#57727b; height:40px; margin-top:10px;"><h2 style="line-height:32px; height:32px; padding:5px 0px 5px 15px; border-bottom: 0; font-size: 110%; color: #fff; font-weight: bold; text-shadow: #000 1px 1px 3px;">'''
登真天師寇謙之
道教科儀
'''</h2></div></div>
<div style="border: 1px solid #aaa; background: #fff; padding: 15px 10px 10px 10px;">
[[
寇謙之
張道陵
]]
為北魏著名道士和新天師道的代表人物,原名謙
,字輔
真
漢
,
祖籍上谷昌平
後漢沛國丰縣人
。
寇謙之夙
本來是太學書生,生性
好
仙道
學,博採五經
,
有絕俗
邃於黃老
之
心
道
,
少年
七歲
時
曾修張魯
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
之
術
書
,
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
後
遇仙人成公興,隨之入華山,採食藥物不復饑
棄官學道
。
繼
張道陵先退
隱
嵩
[[北邙
山
,
]]
修道
七載
,
聲
聞蜀民樸素純厚,易於教化,且多
名
漸著。神瑞二年
山,乃將弟子入蜀
,
他稱
於
[[
太上老君]]親臨[[嵩
鶴鳴
山]]
授予他「天師
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於隱居
之
位」
所備藥物
,
賜《
依法修煉。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
[[雲
中音誦新科之戒
台治
]]
》二十卷
,
傳授導引服氣口訣諸法
以餘丹及印
,
並令他清整道教
劍
,
除去偽法
都功符籙
,
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寇謙之亦依之對道教進行清整。後寇謙之
授子[[張衡|衡]]曰:「吾遇太上
親
赴魏都平城獻
傳至
道
書於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幫助
,
帝賜於平城東南建立新天師道場,重壇
此文總領三
五
層
都功
,
遵其新經
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
之
制
位
,
後人稱為「
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同弟子[[王長]]、
[[
北天師道
趙升
]]
」
於雲台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昇
。
他很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為
後世
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
稱為祖天師
。
<div style="clear: both; margin: -0.8em;"> </div>
</div>
| style="width: 40%; padding-right: 10px;" |
<!-- 左侧
栏04
栏开始 -->
<!-- 中栏01
开始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div style="width:100%; background:#57727b; height:40px; margin-top:10px;"><h2 style="line-height:32px; height:32px; padding:5px 0px 5px 15px; border-bottom: 0; font-size: 110%; color: #fff; font-weight: bold; text-shadow: #000 1px 1px 3px;">'''
簡寂先生陸修靜
三洞真經
'''</h2></div></div>
<div style="border: 1px solid #aaa; background: #fff; padding: 15px 10px 10px 10px;">
[[
陸修靜
張道陵
]]
,南朝劉宋時著名道士。吳興東遷人
,字
元德
輔漢
,
號簡寂
後漢沛國丰縣人
。
自少修習儒
本來是太學書生,生性好
學,博
覽強識。又性喜
採五經,邃於黃老之
道
術
,
精研玉
七歲時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
書
,皆極其奧
。長
大
為博學之士。
後
,好方外遊,遺
棄
妻子,入山修
官學
道。
初
張道陵先退
隱
居雲夢
[[北邙
山
]]修道
,
為搜求道學
聞蜀民樸素純厚
,
尋訪仙蹤
易於教化
,
乃遍遊
且多
名山,
聲名遠播。南朝宋元嘉末年,陸修靜市藥至京師,宋文帝劉義隆欽其道風,召
乃將弟子
入
內宮
蜀
,
講理說法。時太后王氏雅信黃老,降母后之尊,執門徒之禮。後避太初之亂南遊,至廬
於[[鶴鳴
山
建立道觀,
]]
隱居修道。
宋明帝泰始三年
既遇老君
,
他應詔再赴建康,明帝
遂
於
北郊天印山築崇虛館以
隱
居之
所備藥物
,
在此期間
依法修煉。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台治]]
,
他大開法門
以餘丹及印
,
深弘奧典
劍
,
朝野注意
都功符籙
,
授子[[張衡|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
道
俗歸心
,
道教
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
之
光
位
,
於斯為盛
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
。
其
」是日同
弟子
最著名者為孫遊岳,李果之等。陸修靜針對當時的一些不利於道教發展的流弊,提出一些整頓措施,其中對道教經典進行整理和分類,所創造的
[[
三洞
王長
]]
、
[[
四輔
趙升
]]
[[十二類]]典籍分類體系,
於雲台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昇。後世稱
為
歷代沿用
祖天師
。
<div style="clear: both; margin: -0.8em;"> </div>
</div>
<!--
左侧栏05
中栏02
开始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div style="width:100%; background:#57727b; height:40px; margin-top:10px;"><h2 style="line-height:32px; height:32px; padding:5px 0px 5px 15px; border-bottom: 0; font-size: 110%; color: #fff; font-weight: bold; text-shadow: #000 1px 1px 3px;">'''
山中宰相陶弘景
道法眾術
'''</h2></div></div>
<div style="border: 1px solid #aaa; background: #fff; padding: 15px 10px 10px 10px;">
[[
陶弘景
張道陵
]]
出身
,字輔漢,後漢沛國丰縣人。本來是太學書生,生性好學,博採五經,邃
於
南朝士族
黃老之道
,
從小表現出濃厚的隱逸志向。二十
七
歲
的
時
候
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
,
就被引
皆極其奧。長
為
諸王侍讀,陪同王室年輕人一起讀書,做小老師
博學之士
。
大約在三十歲前
後
,陶弘景拜東陽
棄官學道。張
道
士
陵先退隱
[[
孫游岳
北邙山
]]
為師
修道,聞蜀民樸素純厚
,
學習符圖、經法和誥訣
易於教化
,
還開始游歷
且多
名山,
收集醫書。三十六歲時
乃將弟子入蜀
,
陶弘景辭去了侍讀的職務,隱居到
於
[[
茅
鶴鳴
山]]
隱居修道
。
天監元年梁武帝接位後
既遇老君
,
屢請不出
遂於隱居之所備藥物
,
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著密切的書信來往,史稱他是「山中宰相」
依法修煉
。
陶弘景整理了楊羲、許謐等人傳教的史料,編成了《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
[[
真誥
雲台治
]]
》一書
,
系統闡述了
以餘丹及印,劍,都功符籙,授子
[[
上清派
張衡|衡
]]
的歷史,成為
曰:「吾遇太
上
清派的實際的創始人
親傳至道
,
並且在茅山經營多年
此文總領三五都功
,
開設道館
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
,
廣收門徒,開創了
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日同弟子
[[
茅山派
王長
]]
。針對魏晉以後道教發展變化,神系混亂的實際情況,陶弘景編定《
、
[[
真靈位業圖
趙升
]]
》,成為中國道教史
於雲台山
上
第一部神系著作
與夫人雍氏白日飛昇
。
陶弘景亦精於醫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
後世稱為祖天師
。
<div style="clear: both; margin: -0.8em;"> </div>
</div>
<!--
左侧栏06
中栏03
开始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div style="width:100%; background:#57727b; height:40px; margin-top:10px;"><h2 style="line-height:32px; height:32px; padding:5px 0px 5px 15px; border-bottom: 0; font-size: 110%; color: #fff; font-weight: bold; text-shadow: #000 1px 1px 3px;">'''
司馬承禎
道史仙傳
'''</h2></div></div>
<div style="border: 1px solid #aaa; background: #fff; padding: 15px 10px 10px 10px;">
[[司馬承禎]],唐代著名
{{main|
道
士,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溫人。出生官宦世家,自少篤學好道,無心仕官之途,喜方外遊。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勤學苦讀,深得潘師正賞識,得受[[上清派|上清]]經法及符籙,導引,服餌諸術,成為上清派第四代
史仙
傳
主。後遍遊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他與當時達官雅士陳子昂,李白等十人交往甚密,時人稱為「仙宗十友」。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親降手敕,讚美他
(中華
道
行高操。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
藏
)
,召入宮中,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他回答理國應當以「[[無為]]」為本。甚合帝意,賜以寶琴及霞紋帔。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派遣使者迎入宮,親受法籙。開元十五年,又召入宮,請他在[[王屋山]]自選佳地,建造陽台觀以供居住。並按照他的意願,敕在[[五嶽]]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書篆,隸,自為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令他以三種字體書寫[[老子]][[道德經]],刊正文句,刻為石經。他逝世後,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謚稱「貞一先生」。
}}
<div style="clear: both; margin: -0.8em;"> </div>
</div>
| style="width:
30
20
%; padding-left: 10px;" |<!-- 右侧栏开始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div style="width:100%; background:#57727b; height:40px; margin-top:10px;"><h2 style="line-height:32px; height:32px; padding:5px 0px 5px 15px; border-bottom: 0; font-size: 110%; color: #fff; font-weight: bold; text-shadow: #000 1px 1px 3px;">'''索引'''</h2></div></div>
Admin
行政员
、
界面管理员
、
管理员
9,329
个编辑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变种
简体
繁體
视图
阅读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