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星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福星,在中国古代本来指木星,古称木星为岁星,所在主福,故称福星。木星活动的周期为十二年,其间的气候也呈周期性变化,这对农业的影响很大,故《史记》、《汉书》等史书都明确记载岁星是主管农业的星官。从《史记•天官书》的记载来看,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政府专门建造庙宇来供奉岁星,而且这种祭祀制度一直持续到晚清。唐代诗人李商隐〈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言:“东有青龙西白虎,中含福星包世度。”其所谓“福星”即指木星。道教创立以后,又多以“天官”为福星,并将其与禄星文昌、寿星南极老人合称“福禄寿三星”。早期道教崇拜天地水“三官”,并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故后来道教多将“天官”视为以赐福为职司的福星,并经常在各种科仪中迎请之,如《三官灯仪》称:“真都元阳,紫微宫主,自然大圣,赐福天官,统摄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长存。”此外,中国民间也多有“福星”之说,其所说福星并无具体固定的物件,而多用来比喻能够给大家带来幸福、希望的人或神,如所谓“福星高照”。另据《新唐书》载:唐代道州出侏儒,历年选送朝廷为玩物;唐德宗时道州刺史阳城上任后,即废此例,并拒绝皇帝征选侏儒的要求,州人感其恩德,逐祀为福神。宋代,阳城在民间也受到普遍奉祀。元明时期,阳城又被传说为汉武帝时人杨成。以后异说更多,也有人尊怀抱婴儿之“送子张仙”为福神。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
  2. 《三教搜神大全》,《藏外道书》第31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