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
道教神仙 |
神仙学说 |
神仙的特点 成仙的基础 修仙的途径 神仙的等级 |
先天尊神 |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 三官大帝 四御 土皇 西王母 雷祖 |
星君 |
真武大帝 文昌帝君 五星七曜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斗姆 六十甲子神 |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 |
东岳大帝 碧霞元君 雷部五元帅 雷公电母 龙王 雨师 风伯 |
土地神及地方保护神 |
城隍 门神 土地 灶神 |
财神和福禄寿星 |
财神 福禄寿星 |
冥司神灵 |
酆都大帝 十殿阎王 |
得道仙真 |
观音 八仙 妈祖 关帝 吕祖 王灵官 临水夫人 三茅真君 保生大帝 开漳圣王 三山国王 |
名之释义
按梵文译音“阿缚卢积多伊湿成罗”,意译为自在,又名观世音。对译名的差异,原由于佛典中的具体解释也不尽相同。从在中国民间的实际影响看,《法华经》中的说法,较易被人接受。那经中说:“佛告无尽意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么说来,所谓观世音,是寻声救苦的意思,就是说他能观其声音,救度大众。但音只能“听”,何以能“观”?原来菩萨有六根互用的神通,既可以耳见,也可以眼听,算不得稀奇。观音所修持的法门,称大悲行解脱法门,据《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参访观音时,请问应学何菩萨行,观音对他说:菩萨应学的法门无量无边。但在这无量无边的法门中,我是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所以观音被称为大悲观世音,与他有关的咒语、拜忏,也简称为大悲咒、大悲忏。
据佛经《妙法莲花经普门品》载,一次佛法会上,无尽意菩萨问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何以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乃代解答︰“我(观世音菩萨)在无限亿劫年中,即已成佛,名定光佛,因悯世人于此现世界中,受诸般苦,特转生为观世音菩萨,凡世间众生,遭受苦难时,若呼叫菩萨名号,菩萨即行知觉,立刻为众生解脱痛苦 ── 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此名为观世音菩萨。”
来历
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观世音菩萨之世字免去,改称观音菩萨,今多仍之。元代以前,由印度等地传入的观世音菩萨像皆为男性,至元代画家赵孟𫖯夫人管道昇始以水墨写观音像为女性,以其慈悲若女子,并撰《观音成道记》,内称观音为天竺国妙庄王的第三女,名叫妙善(两姊长曰妙音,次曰妙缘),生而素食,长而事佛,矢志不嫁,父王乃以十件难做的事情,迫妙善去做,不能完成便要嫁人,例如用竹箩挑水满一水池,一晚要织成一百疋布等,妙善诚心向天祷告,天上诸神齐下凡间,帮助妙善去完成任务,结果十件难事都依限完成,妙庄王不能再难她了。后来妙善为太白星君度之成道,成道后妙善又度父母姊一家人皆得成正果,道教称观世音菩萨为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尊。《宋史.徽宗纪》载︰“宣和元年,诏改佛祖讳为大觉金仙,罗汉称尊者,观世音称为观音大士并入道教。”
形象
观音的形象在中国有很大变化。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向往重塑了观音的形象。在印度的传说中,观音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三者合称为西方三圣。观音原是男身大丈夫相,居于补怛洛迦山。不过到了中国,他却渐渐以女相行世,人称“观音娘娘”。
元代管道升(赵孟𫖯的夫人)撰观世音菩萨传略,说观音是妙庄严国王第三女,名妙善。大约刊于元代的《三教搜神大全》也记载说,她是北阙国妙庄严王的三公主,叫做妙善,修成正果,玉帝封她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显然,这是中国人依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往的一些传说,改造过的观音形象。即如玉帝赐封,便全是中国人的特有思想方法的体现。在印度佛教的传说中,天帝是佛的侍卫,而在中国,教权、神权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观念上,都不可能高于政权尤其是皇帝的权力,许多神仙和高僧大德的封号例由皇帝御赐。
观音的形象在中国曾得到改造,由此可见一斑。在中国汉地寺庙中看到的观音,至少是元代以后塑的,几乎全是女相。佛教徒对人们解释说,菩萨本没有男女之分,他们是超出于性别的,只是随人之需,现其容相。所以现男相方便就现男相,现女相方便就现女相。由于崇拜之盛,民众又以自己的理解和心态去想象观音的形像,所以在民间形成的观音造型十分丰富,有海岛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等。
度尽众生
佛经中说观音神通广大,能够寻声救苦,化解人的灾难,正是民间对观音崇拜特别虔诚,特别普遍的基础。因为中国人的信佛,愿意走涅槃得道的路的是少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为念佛者所向往,但更主要的却是祈求现实的利益。寻求解决当下直接现实的苦难而不耐烦等到死后解脱,是中国人信仰习俗的一个重要特点,观世音的形象,正好符合这种心态。所以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1]到东海之中的普陀山,乃至千家万户,都有其足迹。
观世音菩萨曾立誓度尽天下众生,众生得度,然后自己最后一个得道,所以数千百年以来,仍称观世音菩萨而不称佛,吕洞宾祖师亦曾作誓言︰“度尽世人得道,自己始行豋仙”。二圣皆具最大热心,牺牲自我,其人格之伟大,无尽,无私。大众信徒皆当以二圣行为作典范。
观音与三教合一
道观中供观音,主要是为了满足信众的需要,也与长期来的三教合一思想有关。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带有很浓厚的功利色彩,所以对于膜拜的神仙、佛、菩萨本来归属于哪一派,并不怎么认真计较。所以进甚么庙烧香,见哪一位神道磕头,都没有绝对的规定,不像西方国家的宗教徒,一旦皈依了某种宗教,就不可再去崇拜其它的神。当然在佛寺道观中原有自己对本身神灵菩萨的一些设定,但在长期的演变中,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的情形都是常有的。某些乡间民众自己立的庙,其中神仙、菩萨与人鬼同供一堂,就更普遍了。观音菩萨是佛菩萨中在中国民间被供奉最多的一位。据清代的赵翼说,观音、关帝和神仙中的吕洞宾,是接受香火最多的。
吕原属道教,关帝于宋代就是道教的重要神将,明代应道士之请,被尊为帝,以后在神圣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关帝庙当然也都归入道教系统。而原来是佛教菩萨的观音,也由于民众的信仰需求所致,走进了道观。旧时上海有个红庙,正名叫保安司徒庙,系道士从佛教徒那儿买下房产,所以其中原供的观音便保留下来。一次庙火灾,为重建之需便另雕一座观音。不想后来清理火场,原来的观音像居然安然无恙,于是两尊观音同供于庙中。从这一例子中可以看到,道观供观音主要的是出于满足民众信仰的需要并加上寺庙宫观本身的沿革中的某些因素所造成的。
道教吸收观音之后,一般称为慈航大士。
当然,从道观本身来说,能够接纳观音,也是由于长期来的三教合一思潮,为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还是很早的时候,比如说南朝陶宏景时,便表现出某种吸收佛教部分内容,也与儒学友好共处的情形。佛道两教长期互相吸引,从南北朝历隋唐,直至宋元明清,一直没有断过。人们比较了解道教对佛教某些内容的吸引,不大了解佛教对道教的吸收。其实这种吸收完全是相互的。顺便举个例了,道教的北斗星君便于唐代进入佛教密宗,唐玄宗朝的高僧一行,便编有“北斗护摩法”,即对北斗的火祭法。这且不论,单说观音入道观一类吸取佛教成份的情况。宋金元时期,三教合一思潮进一步发展,而且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能接受至少是能容忍的普遍思想。宋徽宗时尚与佛教闹过一些别扭,后来随著北宋走到尽头,也便不了了之。金代形成于华北地区的全真道,当创教时便以三教合一为号召。王重阳所创的组织,多有以“三教”命名的,如三教金莲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等。这种三教合一、三教平等的思想是接纳佛菩萨入道观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全真派对于观音的态度比较地更加亲近一些。
总而言之,观音信仰原起佛教,经过民间的改造,道教也加以吸取。从总的方面看,观音崇拜具有民俗信仰的色彩。
注释
- ↑ 布达拉宫名因观音而起。“布达拉”与“普陀”都是观音住处“补怛洛迦”的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