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信仰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9年7月3日 (五) 10:05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神”的观念充满了先秦古籍,为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具有神秘的主宰力。“仙”是种长生不死的信念,《说文解字》说仙是“长生迁去”,《释名》也说老而不死叫仙。神仙连用是后世道教术语,但神仙思想早已萌发。《庄子.逍遥游》描绘藐姑射山的神人不食五谷,乘云御龙,游于四海之外。《庄子》中多处对神人、至人、真人等神仙的生活与法术作了形容。

山海经》记载有“不死之国”、“不死之药”和“不死树”、“不死民”等等。古代又有许多长寿不死的神仙人物的传说,如说彭祖在世八百馀岁,广成子修身二千馀岁而形不衰。古代神仙思想在燕齐沿海地区较为流行,在荆楚一带神仙传说也较多,可以说春秋战国时的燕齐文化和荆楚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神仙思想。特别是燕齐位临大海,海市蜃楼的幻景激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幻想海上有神仙,居住著不死的仙人。于是燕齐兴起了宣传神仙不死和播弄神仙方术的神仙家,燕昭王尤其督信。这些先秦的神仙思想到秦汉时由于统治者的热衷而盛行不衰,秦皇汉武掀起大规模的求仙浪潮。

道教产生后继承发展了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使之成为道教最基本的信仰,这是道教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宗教的显著特点。

参考资料

  1. 《庄子》。
  2. 《山海经》。
  3. 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道教的神与仙》第三章﹝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1. 李养正:《道教经史论稿‧道教与原始宗教信仰及神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