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贯岭南:广州三元宫志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2019年12月17日 (二) 16:12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Book |name=道貫嶺南:廣州三元宮志 |author=潘志賢、梁德華總策劃;黎志添编著 |publisher=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 |se...”)
内容简介
《道贯岭南─广州三元宫志》是广州三元宫、香港蓬瀛仙馆与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的项目,由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黎志添教授编著,并得到广州三元宫住持潘志贤道长与香港蓬瀛仙馆理事长梁德华道长参与策划。
进行《广州三元宫志》的编撰与修订,意义十分重大。广州三元宫一直未曾撰修宫志,而本志亦是历来广东第一部道观志。三元宫在广东道观发展史上有著自己的独特性─秉承清代全真教龙门派的传统,坚持为一座清净修行的道观。即使面对政治变迁中的诸多困境和波折,三元宫仍然得以保存,并发展成为现今广州市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
本志共分为14章,包括广州历史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宫观建筑、神祇供奉、嗣法传承、信道文士、科仪文献、文物、艺文、碑刻、慈惠活动、三元宫与香港蓬瀛仙馆、三元宫与港澳台及海外的往来,及大事活动等,以全面整理和分析关于三元宫的记述,仔细爬梳三元宫从清初直到当代的发展历程。
道教宫观是道教信仰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经常成为地方民众的信仰中心。作为粤地省会的主山琳宫,三元宫是广东最为重要的道教丛林宫观之一;其历史与文化是道教研究不能忽视的重要对象。作为第一部广东道观志,本书能让读者全面了解广州三元宫的历史文化乃至道教历史的沧桑变迁。
目录
- 图版目录
- 作者简介
- 潘志贤序
- 梁德华序
- 凡例
- 导言
- 第一章 广州历史地理概况
- 第一节 历代广州概况
- 第二节 越秀山历史
- 第三节 越秀区历史与三元宫
- 第二章 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清代全真教在广东的展开
- 第二节 三元宫的创建与越冈院及鲍姑的传说
- 第三节 清代三元宫全真教龙门派传统的源起问题、历代龙门派住持的继承及三元宫的重修
- 第四节 民国时期广州三元宫的发展及困境
- 第五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今三元宫的遭遇和恢复
- 附录一 广州市道教会会员名册(1947年11月5日)
- 附录二 广州市道教会组织章程(1947年,广州市档案馆藏)
- 附录三 广州市道教协会章程及第一届代表会议代表等各类名单(1987年)
- 附录四 记录广州三元宫的地方志书列表
- 第三章 宫观建筑
- 第一节 殿堂布局
- 第二节 建筑沿革
- 第三节 殿堂建筑介绍
- 第四章 神祇供奉
- 第一节 三元大帝(三官)
- 第二节 道祖太上老君
- 第三节 孚佑帝君吕祖
- 第四节 关圣帝君
- 第五节 观音
- 第六节 鲍姑
- 第七节 财神
- 第五章 嗣法传承
- 第一节 清代以来宫内道士名录
- 第二节 历代住持
- 第三节 道士小传
- 第六章 信道文士
- 第一节 文人书信、日记中的道缘
- 第二节 诗文中的三元宫
- 第三节 文人逸事
- 第四节 碑文楹联中的文士
- 第七章 科仪文献
- 第一节 忏本
- 第二节 经本
- 第三节 幽科本
- 第四节 吉事科仪本
- 附录一 三元宫己亥年(2019)正月十五上元节法会纪略
- 附录二 三元宫之科仪本列表
- 第八章 文物
- 第一节 神明画像
- 第二节 法器供品
- 第九章 艺文
- 第一节 匾额楹联
- 第二节 诗文作品
- 附录一 三元宫现存楹联及匾额(2019年)
- 附录二 至2019年已不存的楹联与匾额
- 第十章 碑刻
- 第一节 碑刻总论
- 第二节 碑刻原文
- 附录一 清.盛世掌:吴道子观音像碑(乾隆五十一年〔1786〕)
- 附录二 清.邱凤山:修真图(嘉庆壬申年〔1812〕)
- 附录三 历代碑刻列表
- 附录四〈重修吕祖殿碑记〉碑文所见之玄门弟子、信士名录(光绪二十八年〔1902〕)
- 第十一章 慈惠活动
- 第一节 各类慈惠活动
- 第二节 相关合作团体
- 第十二章 三元宫与香港蓬瀛仙馆
- 第一节 香港蓬瀛仙馆的创建与广州三元宫的道脉关系
- 第二节 广州三元宫对蓬瀛仙馆科仪的影响
- 第三节 蓬瀛仙馆与三元宫的交流活动
- 附录一 创建粉岭蓬瀛仙馆引(民国二十六年〔1937〕)
- 附录二 创建粉岭蓬瀛仙馆记(民国二十六年〔1937〕)
- 附录三 蓬瀛仙馆创建道董题名记(民国三十九年〔1950〕)
- 附录四 粉岭蓬瀛仙馆建立西斋碑记(1952年)
- 附录五 周宗朗道长蓬瀛仙馆八咏
- 第十三章 三元宫与港澳台及海外的往来
- 第一节 互访交流
- 第二节 慈善捐赠
- 第十四章 大事活动
- 第一节 清代
- 第二节 民国
- 第三节 1949年至今
- 后记
- 注释
- 参考书目
- 名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