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合一:湘中梅山杨源张坛的科仪与传承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2019年1月27日 (日) 23:25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Book |name=師道合一:湘中梅山楊源張壇的科儀與傳承 |author=呂永昇、李新吾編著 |publisher=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15年。 |serie...”)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师道合一:湘中梅山杨源张坛的科仪与传承

9789571722214.jpg

作者:吕永昇、李新吾编著
系列:道教仪式丛书
出版: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15年。
书号:9789571722214
 

《道教仪式丛书》劳格文(John Lagerwey)、吕鹏志合作主编的一套丛书,主要出版有关各地现存道教仪式的科本汇编、调查报告或研究著作。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这套丛书将从2014年起陆续问世。本丛书由新文丰出版公司和啬色园黄大仙祠联合出版,且出版所需经费由啬色园独家赞助。丛书计划得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第五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及其执行机构之一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的支持。本丛书预定出版14种。

内容简介

湘中梅山地区自唐五代起被地方土著占据,直至十一世纪中后期,王朝国家才于梅山地区置县戍兵。“梅山”既是地理标签,也是乡土鬼神信仰的泛称。元末明初,以“法术”拓地乃土地开发的主流方法,也是道教闾山派与本土祭祀传统相互结合的重要时期。及至明中叶,政府藉着镇抚动乱,强化地方社会秩序的控制,城隍乃进入乡村社会,成为王朝国家的象征。推广城隍的祭祀礼仪,实有赖正一派道教的传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宗教礼仪传统在不同时期进入乡村社会,与乡土的鬼神信仰相结合,呈现在乡民的日常祭拜之中,形成明显的地域特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主体部分选择湘中梅山杨源张坛作为个案。杨源张坛既是自然村名,又是一个集合性的道坛名称。杨源(自然村)隶属冷水江市金竹山镇杨源村,位于湖南省中部、资水中段东岸、冷水江市东南郊,距中心城区十公里。在九百年前的北宋时期,这里属于“不与中国通”的“梅山蛮峒”的核心区域。道坛名称中“杨源”(方音yɑng-ng)是地名,而名为“张坛”则因为此地师公和道士全都姓张,同尊元初“张君德寿”(1294-1329)为始祖,该道坛是个同宗共祖的家族坛。张德寿本是梅山师公(又称“巫师”),传至九世后的“张守贞”一代,又兼学了道士,此后家族所有师公均兼做道士,专以道教奏名行世,自称和他称都是“张家坛里的”。该坛传承七百年共二十四代,历史渊源沉积成道坛称呼。杨源张坛现有师道五十三名,按辈份在家族中有“优、前、人、贻”四代,在道教龙门派字派中相应为“阳、来、复、本”四代。因为年龄的关系,当家师傅则是“前~来”与“人~复”两代。他们聚居于杨源行政村的第六、七、八、十三等四个村民小组,成为一个自然村。香火范围涵盖今冷水江、涟源、新邵、新化四县(市)相交之十馀个乡镇,是湘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师道合一坛靖。本书除了研究该坛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现状、师承来历、内传法脉、香火演变、师道异同等事象,更首次影印刊布了该坛的科仪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