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陶公庙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2015年12月27日 (日) 08:49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陶公庙位于湖南长沙县东郊的临湘山上。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历代屡有修葺。清乾隆《湖广通志》卷二十五载陶公庙在县南二里,“晋太尉陶侃封长沙公,有功于潭,郡人立庙祀之”。清乾隆时(1736-1795年)重建,光绪时(1875-1908年)扩建,当时主要建筑有正殿、偏殿及戏楼等。1931-1933年,又对戏楼进行了重修。重修后的戏楼金碧辉煌,远近游客无不叹为观止。每年正月和八月乡民在此演戏酬神,为当地春秋二季之盛事。“文化大革命”中,庙宇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被定为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款修复了山门和戏楼。后该庙交由道教界管理,原有殿堂大多已恢复。

现该庙由山门、戏楼、石级、大殿及配殿构成建筑群,占地约2.5亩,建筑面积1317.6平方米。戏楼前的立柱上,有一幅对联颇具哲理,写的是:“四百八十寺,皆成灰劫,山水结奇缘,尚留得两晋衣冠,隐迹神仙堪合传;三万六千场,无非戏局,春秋多佳日,好演出历朝人物,忠奸贤妄有分明。”

庙中主祀晋代陶淡陶烜叔侄二人。陶淡系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陶侃之孙。陶侃致力收复中原,壮志未酬,饮恨而逝,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惨死于战争中。陶淡叔侄既痛国仇,又伤家难,晋亡后隐居山林,后至湘江边结草为庐。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叔侄双双尸解,遗蜕如生,乡民仰其清名盛德,立祠以为祀。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八月十七为传统的庙会,相传是此二日分别是二位陶公真人的诞辰日。

参考资料

  1. 罗浩明、周敏撰:《长沙临湘山陶公庙》,载《中国道教》1991年第2期第47-48页。
  2. 中国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718页“临湘山陶公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