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添加20字节 、 2015年1月29日 (四) 11:37
无编辑摘要
千手千眼觀音的形相在不同的經典及藝術創作中各有不同。由唐代法師菩提流志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曾提及繪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的準則,當中對此形相的細節有所介紹:
: 若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像變者,當用白疊毛縱廣十肘或二十肘。是菩薩身作閻浮檀金色,面有三眼,臂有千手,於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寶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當心合掌,一手把金剛杵,一手把三戟叉,一手把梵夾,一手執寶印,一手把錫杖,一手掌寶珠,一手把寶輪,一手把開敷蓮花,一手把罥索,一手把楊枝,一手把數珠,一手把澡罐,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種種寶雨施之無畏,又以二手當臍右押左仰掌。其餘九百八十二手,皆於手中各執種種器仗等印,或單結手印皆各不同。如心經說,手腕一一各著環釧,身服著以天妙寶衣,咽垂瓔珞。其綵色中勿銷皮膠,水以相和,當用香乳香膠調和。又一本云此土無好白 疊毛者,但取一幅白疊毛亦得。圖畫其菩薩身,當長五尺而有兩臂。<ref>菩提流志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20,第1058號,頁101中02-頁101中17。</ref>
上述引文提及所畫之千手千眼觀音其面應有三眼,臂有千手,千手掌中各有一眼,頭戴寶冠,有正大手十八隻,手中各持不同法器。儘管現今流傳下來的千手千眼觀音畫作的細節各有不同,但這個形象已經成為典型的觀音形相。
==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是另一個流傳廣泛的觀音形相,其法相普遍是安坐地觀看水中之月。此觀音的形相主要是依據《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對觀音道場的描述而衍生出來。據《華嚴經》所載,善財童子曾請教居士鞞瑟胝羅有關菩薩行的修持。鞞瑟胝羅建議善財童子可以到補怛洛迦山請教觀自在菩薩。當童子來到補怛洛迦山的西面巖谷時,但見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乃自然舒爽之地。而觀音則在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遶,觀音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ref>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8;《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0,第279號,頁366上20-頁366下22。</ref>善財童子所見之此情此景,即成為日後藝術家們創作水月觀音圖像的題材,以表達觀音弘道說法,領悟思索之智慧形象。唐代文人張彥遠曾撰《歷代名畫記》一書,當中評價唐代畫家周昉「全法衣冠,不近閭里,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菩薩端嚴,妙創水月之體。」<ref>張彥遠著;俞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頁270。</ref>故張彥遠認為周昉創作了水月觀音的畫題。由唐人朱景元所撰之《唐朝名畫錄》亦記周昉「今上都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ref>朱景玄撰;溫肇桐注:《唐朝名畫錄》(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5),頁6。</ref>「上都」為當時唐人對長安的稱呼,<ref>據《新唐書‧地理志》載:「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參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卷37,志第27,地理1,關內道,京畿採訪使,上都,段4402。見《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新唐書》,〈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32^1627909578^809^^^0202017004402^@@1546627522〉 ,瀏覽日期:2014年4月17日。</ref>可見周昉在當時的長安城已畫有水月觀音的畫作。
從流傳下來的圖像所見,水月觀音有多種形相,當中主要有以下數種:
魚籃觀音的故事最初與「金沙灘頭馬郎婦」的傳說有關。北宋著名詩人及畫家黃庭堅(1045-1105)曾撰〈觀世音贊六首〉,其中一首寫道:
: 海岸孤絕補陀巖,有一眾生圓正覺。 : 八萬四千清凈眼,見塵勞中華藏海。 : 八萬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 : 涅盤生死不二見,是則名為施無畏。 : 八風吹播老病死,無一眾生得安穩。 : 心華照了十方空,即見觀世音慈眼。 : 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郎婦。<ref>黃庭堅:〈觀世音贊六首〉,收入氏著:《豫章黃先生文集》(據四部叢刊景宋乾道刊本),卷14,(北京:愛如生文化交流有限公司,2009),頁98。</ref>
贊末中「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郎婦」一句點出了馬郎婦為觀世音的傳說。在《五燈會元》中亦記載了五代時期僧人風穴(896-973)被問及如何是清淨法身時,亦答之以「金沙灘頭馬郎婦」。<ref>普濟:《五燈會元》卷11;《卍新纂續藏經》冊80,第1565號,頁230下13-頁230下14。</ref>可見馬郎婦的故事與觀音在五代至北宋時期已經有所聯繫。另黃庭堅在〈戲答陳季常寄黃州山中連理松枝二首〉中的其中一首亦提及:
: 老松連枝亦偶然,紅紫事退獨參天。
金沙灘頭鎖子骨,不妨隨俗暫嬋娟。<ref>黃庭堅:〈戲答陳季常寄黃州山中連理松枝二首〉,收入黃庭堅撰;任淵注:《山谷內集詩注》(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內集卷9,(北京:愛如生文化交流有限公司,2009),頁129。</ref>
上述的詩文雖然沒有進一步說明「金沙灘頭鎖子骨」及「金沙灘頭馬郎婦」與觀音的關係,但兩者日後均成為魚籃觀音故事的重要原素。在明初文學家宋濂(1310-1381)所撰的〈魚籃觀音像贊〉中就根據〈觀音感應傳〉詳細記載了魚籃觀音的事跡,亦提及了魚籃觀音與金沙灘頭馬郎婦及鎖子骨的關係:在唐代元和十二年(817),陝右地區的金沙灘上有一位提著籃子賣魚的美豔女子,不少人均欲爭相娶她為妻。該女子說自己能教授經典,若有人能夠於一夕之間背誦〈普門品〉則能娶她為妻。到黎明時,能夠做到的有二十人。女子推辭說:一人豈能為眾夫之妻?請轉為背誦《金剛經》。這次,能背誦者只餘下一半。女子又再推辭,並要求轉為背誦《法華經》,以三日為期限。最後只有馬家的兒子成功達到要求,女子便與他具禮成婚。然而,該女子一入門後卻立即去世,且身體迅速糜爛,遂被埋葬。一日,有僧人與那位馬家兒子一起開墓觀看,卻發現墓中只餘下一具黃金鎖子骨。僧人說:此乃觀音菩薩顯現度化你啊。言畢,僧人即飛空而去。這亦是陝西何以多誦經者的緣故。<ref>宋濂:〈魚籃觀音像贊〉,參見《芝園後集》,卷1,收入《宋學生文集》(四部叢刊景明正德本),卷51,(北京:愛如生文化交流有限公司,2009),頁607。</ref>上述宋濂所記載的魚籃觀音故事清楚地呼應了金沙灘頭「馬郎婦」及「鎖子骨」的元素,「馬郎婦」為觀音在人間的化身,而「鎖子骨」則為觀音化身的憑證。宋濂在贊中亦提及魚籃觀音顯化的寓意:
: 惟我大士,慈憫眾生。躭著五欲,不求鮮脫。 : 乃化女子,端嚴姝麗。因其所慕,導入善門。 : 一剎那間,遽爾變壞。昔如紅蓮,芳艷襲人。 : 今則臭腐,蟲蛆流蝕。世間諸色,本屬空假。 : 眾生愚癡,謂假為真。類蛾赴燈,飛逐弗已。 : 不至隕命,何有止息。當是實相,圓同太虛。 : 無媸無妍,誰能破壞。大士之靈,如月在天。 : 不分淨穢,普皆照了。凡歸依者,得大饒益。 : 願即同歸,薩婆若海。<ref>同上註,頁607。</ref>
宋濂認為魚籃觀音的化身雖然是美麗女子,但卻在身故後迅速腐壞。此正是觀音希望通過生命與肉身的無常,讓世人明白到世間諸色本屬空假的道理。
==觀音借庫==
觀音借庫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個傳統的習俗,在現今香港亦十分流行。一般觀音廟會於農曆正月二十六日舉行觀音借庫,讓善信到廟宇向觀音祈求財源廣進、財運享通。根據刊行於宣統二年(1910)的《南海縣志》記載,當時金利司官窰鄉已經有觀音開庫的習俗:
: 金利司官窰鄉有白衣觀音廟,前臨河,後倚岡。俗傳正月廿六日為觀音借庫之期,故該廟每年以是日開庫。廟前僱梨園一部,燈火連宵,笙歌達旦。前後數日,遠近到廟祈禱者絡繹不絕,士女雲集,畫舫塞河。<ref>鄭榮等修;桂坫等纂:《南海縣志》(據清宣統二年(1910)刊本影印),卷4,輿地略三,頁23a;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181號,頁589。</ref>
上述官窰鄉觀音開庫的廟宇為白衣觀音廟,在開庫之日亦會聘請戲班在廟前開演戲劇,到廟祈禱者絡繹不絕。這顯示在一百多年前觀音開庫的習俗已經在廣州出現,並且蔚為盛況。根據香港歷史學者潘淑華對廣州民國時期報章的檢閱與考證,在南海、順德及番禺等地有不少觀音廟都會在正月廿六日舉行觀音開庫。例如廣州觀音山的觀音閣、東竺橫沙的望海觀音廟、番禺坑口觀音廟及順德容奇白蓮池觀音廟,都是當時舉行觀音開庫的熱點。<ref>潘淑華:〈從「送子觀音」到「送錢觀音」:民國時期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生菜會」和「觀音開庫」〉,收入游子安、卜永堅主編:《問俗觀風:香港及華南歷史與文化》(香港:華南研究會,2009),頁42-43。</ref>可見觀音開庫在民國時期的珠江三角洲已經是地區性的流行風俗。
4,21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