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
封禅,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礼仪活动。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封禅活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乃当时齐、鲁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趋于统一的形势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无上的上帝。泰山是齐、鲁的分界,于是就把齐、鲁祭泰山的望祭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封禅之礼,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但此篇已佚。据《史记‧封禅书》所载管仲论封禅的话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管仲记得的有十二个。从无怀氏到周成王,都是受命以后举行封禅典礼的。帝王受命由天降祥瑞来体现,要有十五种不召而自至的祥瑞,才能举行这种典礼。历史上曾有二十二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祭天大典。1912年2月清朝灭亡,沿袭了中国历史达五千多年的祭天地典礼告以终结。
参考文献
- 《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 《史记‧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