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生平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戰國時期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早年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學識淵博,交遊很廣。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靜修道為務,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後得仙而去。所著書五十二篇名曰莊子。唐玄宗時追號南華真人,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
思想
《莊子》之重生
莊子主張人應當注重保全身命、養生頤志,而不應為外在事物所驅動,鼓噪欲望,終為其所毀滅。故而,當楚國國君派兩個大夫到河邊去邀請莊子作宰相時,莊子頭也不回地繼續釣魚,他問那兩個大夫:「我聽說楚國國君的大廟裡供奉著一個大龜,此龜死時已三千歲。請問二位,你們說是做那大龜被殺死然後被供奉在高堂好呢,還是曳著尾巴在泥巴裡面爬的好?」兩位大夫立刻回答說:「曳著尾巴在泥巴裡爬的好。」於是莊子笑道:「對,我寧願做那曳尾於泥中的龜。」
參考資料
- 《南華真經》(即《莊子》)、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 《中國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