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dzindex |書名=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 |編著=李隆基 |卷數=十卷 |正統道藏分類=洞神部玉訣類 |正統道藏字號=效 |涵芬樓本冊數=356-357 |新...')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9
 
|中華道藏冊數=9
 
}}
 
}}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舊題唐玄宗李隆基撰,實由精通《[[老子]]》之道士臣僚共同參議而成,書成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原書本為六卷,《[[正統道藏]]》本作十卷,收於《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另有敦煌抄本殘卷。此書疏解唐玄宗《[[道德真經注]]》,亦間採舊解或時議,稱「又解」。疏中對唐初期佛道二教關於《道德經》義理的爭論也有所反映。此書是演繹玄宗《道德真經注》意旨的續作,二書宗旨相同。又採用重玄學「開題釋義」的著述體例,即於每章前作「釋題」,解釋《道德經》章序結構,及各章義旨層次,與[[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相同。
+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舊題唐玄宗李隆基撰,實由精通《[[老子]]》之道士臣僚共同參議而成,書成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原書本為六卷,《[[正統道藏]]》本作十卷,收於《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另有敦煌抄本殘卷。此書疏解唐玄宗《[[道德真經注]]》,亦間採舊解或時議,稱「又解」。疏中對唐初期佛道二教關於《道德經》義理的爭論也有所反映。此書是演繹玄宗《道德真經注》意旨的續作,二書宗旨相同。又採用重玄學「開題釋義」的著述體例,即於每章前作「釋題」,解釋《道德經》章序結構,及各章義旨層次,與[[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相同。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16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16頁。
 
[[Category: 洞神部玉訣類]][[Category: 唐代道教經典]] 
 
[[Category: 洞神部玉訣類]][[Category: 唐代道教經典]] 
 
[[en: Commentary on the Daode jing by the Tang Emperor Xuanzong]]
 
[[en: Commentary on the Daode jing by the Tang Emperor Xuanzong]]

2013年8月26日 (一) 16:02的最新版本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
编  著:李隆基
卷  数:十卷
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效字号
涵芬楼本第356-357册
新文丰本第19册
三家本第11册
道藏提要:编号673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道德真经
第9册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旧题唐玄宗李隆基撰,实由精通《老子》之道士臣僚共同参议而成,书成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原书本为六卷,《正统道藏》本作十卷,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另有敦煌抄本残卷。此书疏解唐玄宗《道德真经注》,亦间采旧解或时议,称“又解”。疏中对唐初期佛道二教关于《道德经》义理的争论也有所反映。此书是演绎玄宗《道德真经注》意旨的续作,二书宗旨相同。又采用重玄学“开题释义”的著述体例,即于每章前作“释题”,解释《道德经》章序结构,及各章义旨层次,与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相同。

参考资料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