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太和山道觀”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8行: 第8行:
 
|address=
 
|address=
 
|}}
 
|}}
 +
延安有一處道教勝地 ── 太和山。太和山,古亦稱「天山」、「蓮花峰」,位於延安市北清涼山之巔,南瀕嘉嶺山之寶塔,西臨鳳凰山,夙有「三山鼎立,太和第一」之稱。
  
 +
據史料記載,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有道士郇道虛在太和山上建道觀紫極宮。金大定十年(1170年),延安府兵馬都總管任國公米甲撒哈蘇重修北極紫微殿。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設道紀司於太和山紫極宮。明成祖登位後,為感神恩,詔令全國各地大興道觀,太和山應詔擴建殿堂。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興建了真武殿。萬曆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濟遠重建真武廟,殿宇輝煌,香火極盛。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聖公聖母殿。至清末民國初,太和山道觀仍保存完好。
 +
 +
太和山的主廟太和宮,即真武廟,位於山頂的蓮花峰上。明代時規模最大。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年),因戰亂略有破壞。光緒年間(1875─1908年)曾又修復。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延安,太和宮僅存大殿一座和真武大帝銅像、銅鐘及山門。1956年和1960年,政府對太和山進行了兩次修葺。「文化大革命」中,太和宮又遭浩劫,僅存大殿石基和上山石階的殘跡。1985年太和山落實了宗教政策,在省道協的大力支持下,當地信眾籌措資金,陸續修復了真武祖師大殿、四大天王殿、玉皇殿、觀音殿、財神殿、龍王殿和元辰殿。還修通了上山的簡易公路,引水上山,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吃水難題。1990年代,太和山道教管委會又進行了一系列的修建工作,重建了五十七座殿堂,並新建樂樓一座。在廟院四周種植了數千株松柏及其他樹木,改變了太和山舊貌,美化了延安的風景。
 +
 +
現在的太和山道觀,規模宏大,香火鼎盛。道觀每年有四期傳統廟會:
 +
#正月初一到十五;
 +
#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十日;
 +
#六月十三日至十五日黑龍會;
 +
#九月九日至十一日。
 
[[Category:陝西宮觀]]
 
[[Category:陝西宮觀]]
 +
[[en:Supreme Harmony Temple (Yan'an, Shanxi)]]

2010年10月22日 (五) 15:48的版本

延安太和山道觀

Mt. Taihe Daoist Temple (Yanan, Shaanxi).jpg



 

延安有一處道教勝地 ── 太和山。太和山,古亦稱「天山」、「蓮花峰」,位於延安市北清涼山之巔,南瀕嘉嶺山之寶塔,西臨鳳凰山,夙有「三山鼎立,太和第一」之稱。

據史料記載,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有道士郇道虛在太和山上建道觀紫極宮。金大定十年(1170年),延安府兵馬都總管任國公米甲撒哈蘇重修北極紫微殿。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設道紀司於太和山紫極宮。明成祖登位後,為感神恩,詔令全國各地大興道觀,太和山應詔擴建殿堂。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興建了真武殿。萬曆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濟遠重建真武廟,殿宇輝煌,香火極盛。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聖公聖母殿。至清末民國初,太和山道觀仍保存完好。

太和山的主廟太和宮,即真武廟,位於山頂的蓮花峰上。明代時規模最大。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年),因戰亂略有破壞。光緒年間(1875─1908年)曾又修復。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延安,太和宮僅存大殿一座和真武大帝銅像、銅鐘及山門。1956年和1960年,政府對太和山進行了兩次修葺。「文化大革命」中,太和宮又遭浩劫,僅存大殿石基和上山石階的殘跡。1985年太和山落實了宗教政策,在省道協的大力支持下,當地信眾籌措資金,陸續修復了真武祖師大殿、四大天王殿、玉皇殿、觀音殿、財神殿、龍王殿和元辰殿。還修通了上山的簡易公路,引水上山,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吃水難題。1990年代,太和山道教管委會又進行了一系列的修建工作,重建了五十七座殿堂,並新建樂樓一座。在廟院四周種植了數千株松柏及其他樹木,改變了太和山舊貌,美化了延安的風景。

現在的太和山道觀,規模宏大,香火鼎盛。道觀每年有四期傳統廟會:

  1. 正月初一到十五;
  2. 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十日;
  3. 六月十三日至十五日黑龍會;
  4. 九月九日至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