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可學論”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6行: 第6行: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249至253頁。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249至253頁。
 
[[Category:道教經典]]
 
[[Category:道教經典]]
[[en:The Secretly Transmitted Complete Numinous Treasure Skills of Perfect Man Zhengyang ]]
+
[[en:On the Possibility of Learning to be an Immortal]]

2009年8月1日 (六) 13:36的版本

《神仙可學論》,唐吳筠撰,收入《宗玄先生文集》卷中。神仙可否學致的問題,自漢代以來即在道教中佔有重要地位,本書對此作了一個總結。

書中首先提出是否有神仙的問題,認為神仙不死「理無不存」,既有神仙則神仙可學。說成仙有不因修煉而致者,有必待學而後成者,有學而不得者,不能一概而論。又指出遠於仙道和近於仙道的各七種情形,認為學仙道就是要「放彼七遠,取此七近」。其結論為「神仙可學,炳炳如此,凡百君子胡不勉之哉!」實為宣揚道教神仙學之作。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

參考資料

  1.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249至2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