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詞”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5行: 第5行:
 
== 起源 ==
 
== 起源 ==
  
 就起源而論,道教詞可以追溯於玄歌、變文。所謂「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從形式上看,玄歌屬於道教說唱曲藝作品中的唱詞之類。為了吸引聽眾,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稱手法敘述故事。例如《老子化胡經》卷十所收的《化胡歌》,以「我」代表老子,描繪了老君修道場所的仙家景色,講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具備了敘事詩的基本特徵。
+
 就起源而論,道教詞可以追溯於玄歌、變文。所謂「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從形式上看,玄歌屬於道教說唱曲藝作品中的唱詞之類。為了吸引聽眾,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稱手法敘述故事。例如《[[ 老子化胡經]] 》卷十所收的《化胡歌》,以「我」代表老子,描繪了老君修道場所的仙家景色,講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具備了敘事詩的基本特徵。
  
 在《老子化胡經》中還收有《老君十六變詞》十八首,此即屬於道教變文之類。所謂「變文」是演述神變故事的一種形式。「道教變文」即演述道教神變故事的一種體式。適應說唱的需要,道教變文往往採用韻文形式,如《老君十六變詞》便是純韻文。作者按照方位的變更來組織情節,其場所轉換亦依據「易」的九宮八卦方位。八卦代表八方,輪轉兩週,便有十六變詞。
+
 在《老子化胡經》中還收有《老君十六變詞》十八首,此即屬於道教變文之類。所謂「變文」是演述神變故事的一種形式。「道教變文」即演述道教神變故事的一種體式。適應說唱的需要,道教變文往往採用韻文形式,如《老君十六變詞》便是純韻文。作者按照方位的變更來組織情節,其場所轉換亦依據「[[ ]] 」的九宮八卦方位。八卦代表八方,輪轉兩週,便有十六變詞。
  
 除了玄歌變文之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與道教儀式的建立與流行有密切的關係。為使儀式的進行更加隆重,道人們便將讚歌與歌詠結合起來,於是有了各種唱詞的出現。《無上秘要》卷二十錄有仙歌若干首。從體例來看,《無上秘要》在摘錄這些「仙歌」時都略加說明,指出其來歷及何位仙人所唱。其體裁皆為五言,句數不一。表現了早期道教「以詩為詞」的創作特點。
+
 除了玄歌變文之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與道教儀式的建立與流行有密切的關係。為使儀式的進行更加隆重,道人們便將讚歌與歌詠結合起來,於是有了各種唱詞的出現。《[[ 無上秘要]] 》卷二十錄有仙歌若干首。從體例來看,《無上秘要》在摘錄這些「仙歌」時都略加說明,指出其來歷及何位仙人所唱。其體裁皆為五言,句數不一。表現了早期道教「以詩為詞」的創作特點。
  
 
 與「仙歌」詞相媲美的是道曲之詞。其主要體式有步虛詞、讚詠詞。
 
 與「仙歌」詞相媲美的是道曲之詞。其主要體式有步虛詞、讚詠詞。
  
 
== 步虛詞 ==
 
== 步虛詞 ==
 步虛詞是樂府文學形式之一。唐吳競《樂府古題要解》指出,這種詞,描述歌頌眾仙飄渺昇天的美妙景象。步虛詞的起源,向來有不同的說法。從許多典籍的記載來看,三國時期應當有步虛詞行世。步虛詞的歌唱節奏大體依照八卦九宮方位,從而造成陰陽回復的韻律。步虛詞誦詠過程有一定路線,要求精神專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諧統一。
+
 步虛詞是樂府文學形式之一。唐 吳競《樂府古題要解》指出,這種詞,描述歌頌眾仙飄渺昇天的美妙景象。步虛詞的起源,向來有不同的說法。從許多典籍的記載來看,三國時期應當有步虛詞行世。步虛詞的歌唱節奏大體依照八卦九宮方位,從而造成陰陽回復的韻律。步虛詞誦詠過程有一定路線,要求精神專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諧統一。
  
 
== 讚詠詞 ==
 
== 讚詠詞 ==
 與步虛詞一脈相承,唐宋以來的讚詠詞也是一種配樂的歌詞。在道教齋蘸儀式盛行之際,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廣制道曲,遂有各種讚詠詞之誕生。今所見《金錄齋三洞讚詠儀》與《玉音法事》中便收錄了不少讚詠詞。從形式上看,讚詠詞雖然尚保存了步虛詞的入樂法式,但也具備了一些新的特點。最重要的就是長短句的出現。例如《金錄齋三洞讚詠儀》卷上所錄《太清樂》在七言詩的基礎上加入許多襯句,這就形成了長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獨特的風格。
+
 與步虛詞一脈相承,唐宋以來的讚詠詞也是一種配樂的歌詞。在道教齋蘸儀式盛行之際,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廣制道曲,遂有各種讚詠詞之誕生。今所見《[[ 金錄齋三洞讚詠儀]] 》與《[[ 玉音法事]] 》中便收錄了不少讚詠詞。從形式上看,讚詠詞雖然尚保存了步虛詞的入樂法式,但也具備了一些新的特點。最重要的就是長短句的出現。例如《金錄齋三洞讚詠儀》卷上所錄《太清樂》在七言詩的基礎上加入許多襯句,這就形成了長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獨特的風格。
  
 
== 道詞與神仙信仰的關連 ==
 
== 道詞與神仙信仰的關連 ==

2009年7月2日 (四) 14:10的最新版本


道教文学
道教诗词
道诗 道词
道教散文
道教小说
道教戏曲
其他
楹联 掌故 童谣

道教词是以道教神仙理想立意、表现道人精神境界的一种文学样式。

起源

就起源而论,道教词可以追溯于玄歌、变文。所谓“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为了吸引听众,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例如《老子化胡经》卷十所收的《化胡歌》,以“我”代表老子,描绘了老君修道场所的仙家景色,讲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特征。

在《老子化胡经》中还收有《老君十六变词》十八首,此即属于道教变文之类。所谓“变文”是演述神变故事的一种形式。“道教变文”即演述道教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适应说唱的需要,道教变文往往采用韵文形式,如《老君十六变词》便是纯韵文。作者按照方位的变更来组织情节,其场所转换亦依据“”的九宫八卦方位。八卦代表八方,轮转两周,便有十六变词。

除了玄歌变文之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道教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为使仪式的进行更加隆重,道人们便将赞歌与歌咏结合起来,于是有了各种唱词的出现。《无上秘要》卷二十录有仙歌若干首。从体例来看,《无上秘要》在摘录这些“仙歌”时都略加说明,指出其来历及何位仙人所唱。其体裁皆为五言,句数不一。表现了早期道教“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

与“仙歌”词相媲美的是道曲之词。其主要体式有步虚词、赞咏词。

步虚词

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唐代吴竞《乐府古题要解》指出,这种词,描述歌颂众仙飘渺升天的美妙景象。步虚词的起源,向来有不同的说法。从许多典籍的记载来看,三国时期应当有步虚词行世。步虚词的歌唱节奏大体依照八卦九宫方位,从而造成阴阳回复的韵律。步虚词诵咏过程有一定路线,要求精神专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谐统一。

赞咏词

与步虚词一脉相承,唐宋以来的赞咏词也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在道教斋蘸仪式盛行之际,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广制道曲,遂有各种赞咏词之诞生。今所见《金录斋三洞赞咏仪》与《玉音法事》中便收录了不少赞咏词。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尚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长短句的出现。例如《金录斋三洞赞咏仪》卷上所录《太清乐》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这就形成了长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道词与神仙信仰的关连

由于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刻渗透,历史上为文人们所雅好的词牌也多具神仙蕴含。据《钦定词谱》所录,《凤凰台上忆吹箫》、《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从内容上看,宋代许多词作具有鲜明的道教蕴含。不少大作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诸如柳永、黄庭坚、等都有此类题材的词作。这类作品常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通过双关语的应用,而产生奇特联想效果,耐人寻味。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