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道教文學”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新页面: {{道教文學}} 敦煌道教文學是中國文學特定空間中的一種特殊成果,也是道教活動與思想在文學中的反映。所謂「特定空間」指的是「敦煌」...)
 
 
第7行: 第7行:
 
#在敦煌道教文學裏,更多的是詩歌,例如《涉道詩》即是其中的代表作。《涉道詩》共有十五頁,撰者李翔,或以為其人乃是唐高祖九世孫李元祥之後裔。該書收入詩歌凡28首,或吟詠道家勝跡,或頌揚道門名流,或者道徒間互相唱和,《全唐詩補編》稱之為最早的道教詩集。除了詩集之外,還有一些道教詩歌作品雜陳於道經之中,例如《玉晨頌》兩首,《太上眾仙玄座頌》等。敦煌道教詩詞也有部分是女道士所作,如《音意五首》系元演懿所作。此人即是女道士。詩題所謂「音意」乃是音訊書信之意,這當是作者以詩歌形式抒發學道情懷以及感想的留存。五首中有《秦中春望》、《寄洛陽姐妹》、《感懷》等,作品既寫春天京城長安宮闕的美好與遊樂,也表達她相約友人共學道的理想與快樂。與此同時,作品還抒發了女道士思念家鄉的情感,她借助望月寄託了自己對學道姐妹的思情。在敦煌,有關齋醮禮神的作品也是道教文學的組成部分。如禮十方詞、仙人唱和歌等等,這些作品或以其虛靜筆調描寫了高尚的神仙世界,或以崇道之情懷表達仙界的極樂,寄託了修道的玄旨。考敦煌文獻,可以發現還有一些道教經典往往在開頭出現「題記詩」,如《十戒經》以五言詩的體式勸人奉道修行,在韻腳上使用了仄聲韻,作者著意渲染,以營造守戒修道的藝術氛圍,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在敦煌道教文學裏,更多的是詩歌,例如《涉道詩》即是其中的代表作。《涉道詩》共有十五頁,撰者李翔,或以為其人乃是唐高祖九世孫李元祥之後裔。該書收入詩歌凡28首,或吟詠道家勝跡,或頌揚道門名流,或者道徒間互相唱和,《全唐詩補編》稱之為最早的道教詩集。除了詩集之外,還有一些道教詩歌作品雜陳於道經之中,例如《玉晨頌》兩首,《太上眾仙玄座頌》等。敦煌道教詩詞也有部分是女道士所作,如《音意五首》系元演懿所作。此人即是女道士。詩題所謂「音意」乃是音訊書信之意,這當是作者以詩歌形式抒發學道情懷以及感想的留存。五首中有《秦中春望》、《寄洛陽姐妹》、《感懷》等,作品既寫春天京城長安宮闕的美好與遊樂,也表達她相約友人共學道的理想與快樂。與此同時,作品還抒發了女道士思念家鄉的情感,她借助望月寄託了自己對學道姐妹的思情。在敦煌,有關齋醮禮神的作品也是道教文學的組成部分。如禮十方詞、仙人唱和歌等等,這些作品或以其虛靜筆調描寫了高尚的神仙世界,或以崇道之情懷表達仙界的極樂,寄託了修道的玄旨。考敦煌文獻,可以發現還有一些道教經典往往在開頭出現「題記詩」,如《十戒經》以五言詩的體式勸人奉道修行,在韻腳上使用了仄聲韻,作者著意渲染,以營造守戒修道的藝術氛圍,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Category:道教文學]]
+
[[Category:道教文學]][[en:Dunhuang Daoist Literature]]

2009年6月19日 (五) 09:47的最新版本


道教文学
道教诗词
道诗 道词
道教散文
道教小说
道教戏曲
其他
楹联 掌故 童谣

敦煌道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特定空间中的一种特殊成果,也是道教活动与思想在文学中的反映。所谓“特定空间”指的是“敦煌”这个区域。由于敦煌石窟保留了众多的古文献和造型艺术,国际上形成了敦煌学,用以研究敦煌文化。长期以来,敦煌学研究以佛教为主要内容。1980年代,四川学者龙晦开始注意其中道教文献,撰写了有关敦煌道教文学的专门论文,后来又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了这个问题。

根据前人的整理归类,敦煌中的道教文学作品大致有两种主要形式:

  1. 以道士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话本。《叶静能诗话》是仅有的道门话本作品,此篇被收入《敦煌变文集》。叶静能其人之逸闻趣事,在道教的经书总集里有多处记载,至于唐宋时期的一些传奇小说,叶静能也是颇受关注的对象。在敦煌流行的《叶静能诗话》运用话本小说与传奇的笔法,将唐代流行的许多道人故事杂糅在叶静能的身上。作品先后讲述了叶静能会稽山学道、投符渡河、救张令妻等十五个小故事,以显示主人公的特异本事,其夸张笔调则展示了道教法术的奇妙功用。作品还借助唐明皇崇道的故事来宣传道教的社会影响,通过高力士不信仙药、设计测试叶静能而被揭穿的情节铺排,表现了叶静能的超常意念力。从总体上看,《叶静能诗话》以诗为引子,以讲故事为体式,那些诙谐的讲述使人们可以窥见唐代道教文学话本的遗踪。
  2. 在敦煌道教文学里,更多的是诗歌,例如《涉道诗》即是其中的代表作。《涉道诗》共有十五页,撰者李翔,或以为其人乃是唐高祖九世孙李元祥之后裔。该书收入诗歌凡28首,或吟咏道家胜迹,或颂扬道门名流,或者道徒间互相唱和,《全唐诗补编》称之为最早的道教诗集。除了诗集之外,还有一些道教诗歌作品杂陈于道经之中,例如《玉晨颂》两首,《太上众仙玄座颂》等。敦煌道教诗词也有部分是女道士所作,如《音意五首》系元演懿所作。此人即是女道士。诗题所谓“音意”乃是音讯书信之意,这当是作者以诗歌形式抒发学道情怀以及感想的留存。五首中有《秦中春望》、《寄洛阳姐妹》、《感怀》等,作品既写春天京城长安宫阙的美好与游乐,也表达她相约友人共学道的理想与快乐。与此同时,作品还抒发了女道士思念家乡的情感,她借助望月寄托了自己对学道姐妹的思情。在敦煌,有关斋醮礼神的作品也是道教文学的组成部分。如礼十方词、仙人唱和歌等等,这些作品或以其虚静笔调描写了高尚的神仙世界,或以崇道之情怀表达仙界的极乐,寄托了修道的玄旨。考敦煌文献,可以发现还有一些道教经典往往在开头出现“题记诗”,如《十戒经》以五言诗的体式劝人奉道修行,在韵脚上使用了仄声韵,作者著意渲染,以营造守戒修道的艺术氛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