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洞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碧洞宗 [[全真道]][[龍門派]] 支派 清朝康熙年間 龍門派 道士陳清覺 所創 。陳 為湖北武昌人, [[武當山]]太子坡 投師於全真 詹太林, 入川 青城山 道。康熙皇帝 詔見 「碧洞真人」,並賜 御書 「碧洞 丹台 」匾 赤龍黑虎詩章等物。 從此開創 全真道龍門派碧洞宗, 四川 道教影響很大 。現在青城山、青羊宮的道士都屬此派。近代[[青城山]]道教學者[[易心瑩]]為該派的第二十二代傳人。
+
''' 碧洞宗''',[[全真道]][[龍門派]]支派 ,主要流傳於四川成都一帶,創始人乃 清朝康熙年間道士陳清覺(1606年-1705年) 據《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載, 清覺 [[武當山]]太子坡 拜龍門 詹太林 為師 為龍門派第十代弟子。清康熙八年(1669年)(或謂康熙二十六年),陳清覺 入川 青城山 天師洞潛心修 道。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他將青城山教務交給師弟張清湖,下山到成都[[青羊宮]]養靜;四川按察使趙良壁遇之,事以師禮,並於青羊宮旁建二仙庵以居之,還將其事蹟上奏 康熙皇帝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皇帝賜 陳清覺 「碧洞真人」 ,並 賜「 丹台 碧洞」匾 額以及 赤龍黑虎詩章等物。 陳清覺傳有弟子陳一慶等,其住青城山之師弟張清湖、張清仕,住三台雲台觀之師弟張清雲等亦各傳有弟子多人。這些弟子再遞相傳授,逐漸形成 全真道龍門派 的一個新支派,他們尊陳清覺為開派祖師,以康熙皇帝所賜「丹台碧洞」四字名宗,又簡稱「碧洞宗」。碧洞宗依龍門派字譜傳承,尊其開派祖師陳清覺為第十代,至民國時已傳至第二十三代,並有《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記載其派傳承情況。目前, 碧洞宗 以成都二仙庵和青城山天師洞為傳播中心 逐漸向 四川 其他州縣發展 。現在青城山、青羊宮的道士 不少 都屬 此派。近代[[青城山]]道教學者[[易心瑩]]為該派的第二十二代傳人。
 
+
==參考 文獻==
==參考 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
#《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成都青羊宮藏手抄本。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四卷,第136至141頁。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四卷,第136至141頁。
 
[[Category:道教宗派]]
 
[[Category:道教宗派]]
 
[[en:The Azure Grotto Lineage]]
 
[[en:The Azure Grotto Lineage]]

2017年6月8日 (四) 11:15的最新版本

碧洞宗全真道龍門派支派,主要流傳於四川成都一帶,創始人乃清朝康熙年間道士陳清覺(1606年-1705年)。據《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載,陳清覺曾至武當山太子坡拜龍門道土詹太林為師,為龍門派第十代弟子。清康熙八年(1669年)(或謂康熙二十六年),陳清覺入川至青城山天師洞潛心修道。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他將青城山教務交給師弟張清湖,下山到成都青羊宮養靜;四川按察使趙良壁遇之,事以師禮,並於青羊宮旁建二仙庵以居之,還將其事蹟上奏康熙皇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皇帝賜封陳清覺「碧洞真人」號,並欽賜「丹台碧洞」匾額以及赤龍黑虎詩章等物。陳清覺傳有弟子陳一慶等,其住青城山之師弟張清湖、張清仕,住三台雲台觀之師弟張清雲等亦各傳有弟子多人。這些弟子再遞相傳授,逐漸形成全真道龍門派的一個新支派,他們尊陳清覺為開派祖師,以康熙皇帝所賜「丹台碧洞」四字名宗,又簡稱「碧洞宗」。碧洞宗依龍門派字譜傳承,尊其開派祖師陳清覺為第十代,至民國時已傳至第二十三代,並有《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記載其派傳承情況。目前,碧洞宗以成都二仙庵和青城山天師洞為傳播中心,逐漸向四川其他州縣發展。現在青城山、青羊宮的道士不少都屬於此派。近代青城山道教學者易心瑩為該派的第二十二代傳人。

參考文獻

  1.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2. 《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成都青羊宮藏手抄本。
  3.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四卷,第136至1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