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Feature”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File:Dzjy.JPG|300px|left|]]
 
[[File:Dzjy.JPG|300px|left|]]
'''《[[道藏輯要]]》'''是清代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編纂的一套大型道教叢書。這套叢書分為二十八卷,以天上二十八宿依次命名。根據學者對現存各個版本的研究,基本可以肯定這套叢書最初是由北京覺源壇(又名第一覺壇)信士[[蔣元庭]](蔣予蒲,1796年-1820年)所編輯及刻印。蔣元庭先後主持刻印過數個版本,它們的裝禎、冊數及卷數不盡相同,較好的版本收錄的近300部經典中,約三分之二輯錄自《[[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而其餘約三分之一是「藏外」經典,大多數為明清時期新出或新撰的經典 。《道藏輯要》收錄經典的總數,隨着日後重刊而有所增加 。《道藏輯要》的出版過程和其收錄經典,反映了清代中晚期的道教發展,尤其是當時[[全真道]]及[[呂祖]]道壇的狀況。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莫尼卡發起了[[道藏輯要研究計畫]],旨在發掘、整理與出版關於《道藏輯要》的學術研究成果。
+
'''《[[道藏輯要]]》'''是清代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編纂的一套大型道教叢書。這套叢書分為二十八卷,以天上二十八宿依次命名。根據學者對現存各個版本的研究,基本可以肯定這套叢書最初是由北京覺源壇(又名第一覺壇)信士[[蔣元庭]](蔣予蒲,1796年-1820年)所編輯及刻印。蔣元庭先後主持刻印過數個版本,它們的裝禎、冊數及卷數不盡相同,較好的版本收錄的近300部經典中,約三分之二輯錄自《[[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而其餘約三分之一是「藏外」經典,大多數為明清時期新出或新撰的經典。《道藏輯要》的出版過程和其收錄經典,反映了清代中晚期的道教發展,尤其是當時[[全真道]]及[[呂祖]]道壇的狀況。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莫尼卡發起了[[道藏輯要研究計畫]],旨在發掘、整理與出版關於《道藏輯要》的學術研究成果。

2017年6月8日 (四) 09:17的版本

Dzjy.JPG

道藏辑要是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编纂的一套大型道教丛书。这套丛书分为二十八卷,以天上二十八宿依次命名。根据学者对现存各个版本的研究,基本可以肯定这套丛书最初是由北京觉源坛(又名第一觉坛)信士蒋元庭(蒋予蒲,1796年-1820年)所编辑及刻印。蒋元庭先后主持刻印过数个版本,它们的装祯、册数及卷数不尽相同,较好的版本收录的近300部经典中,约三分之二辑录自《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而其馀约三分之一是“藏外”经典,大多数为明清时期新出或新撰的经典。《道藏辑要》的出版过程和其收录经典,反映了清代中晚期的道教发展,尤其是当时全真道吕祖道坛的状况。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莫尼卡发起了道藏辑要研究计画,旨在发掘、整理与出版关于《道藏辑要》的学术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