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山道觀(彭州)”的版本间的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
||
第1行: | 第1行: | ||
'''葛仙山道觀(彭州)''',四川省彭州市境內的葛仙山是[[天師道]]「[[二十四治]]」之一,又名葛家山、葛璝山、白石山、蓮花山、道場山、上清山,因山有東、南、西、北、中五斗峰,故又名五斗山。東漢順帝(126-144年)時,[[張陵]]在蜀中創立天師道並設二十四治,葛仙山是第五道治。因晉代葛永璝來此修道,後得道羽化成仙,因此建立葛仙祠。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仙傳拾遺]]》載:葛永璝居蜀之上清山,葛仙翁在此山白日升天,「時人因號其山爲葛璝山」。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百二十二引杜光庭《[[道教靈驗記]]》稱葛璝化周回巖巒、地靈境秀,有二十四峯,八十一洞。《雲笈七籖》卷二十八〈二十八治〉載:韋臯曾經師事仙人葛璝,後出任西川節度使,夢見神人告以富貴無忘葛璝之事,遂下令修崇葛璝山治。清代葛仙山有葛仙殿、三清殿、靈祖殿、觀音殿、老君殿、三官殿、東嶽殿、斗府宮、玉皇觀等宮觀殿宇。現葛仙山重建有葛仙殿和三清殿,每逢農曆三月三葛仙誕辰,有十多萬香客前來朝山,三月三已成爲葛仙觀一年一度的盛大廟會。 | '''葛仙山道觀(彭州)''',四川省彭州市境內的葛仙山是[[天師道]]「[[二十四治]]」之一,又名葛家山、葛璝山、白石山、蓮花山、道場山、上清山,因山有東、南、西、北、中五斗峰,故又名五斗山。東漢順帝(126-144年)時,[[張陵]]在蜀中創立天師道並設二十四治,葛仙山是第五道治。因晉代葛永璝來此修道,後得道羽化成仙,因此建立葛仙祠。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仙傳拾遺]]》載:葛永璝居蜀之上清山,葛仙翁在此山白日升天,「時人因號其山爲葛璝山」。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百二十二引杜光庭《[[道教靈驗記]]》稱葛璝化周回巖巒、地靈境秀,有二十四峯,八十一洞。《雲笈七籖》卷二十八〈二十八治〉載:韋臯曾經師事仙人葛璝,後出任西川節度使,夢見神人告以富貴無忘葛璝之事,遂下令修崇葛璝山治。清代葛仙山有葛仙殿、三清殿、靈祖殿、觀音殿、老君殿、三官殿、東嶽殿、斗府宮、玉皇觀等宮觀殿宇。現葛仙山重建有葛仙殿和三清殿,每逢農曆三月三葛仙誕辰,有十多萬香客前來朝山,三月三已成爲葛仙觀一年一度的盛大廟會。 | ||
#徐志超:〈彭縣葛仙山道教聖地參訪記〉,《中國道教》,1994年第4期。 | #徐志超:〈彭縣葛仙山道教聖地參訪記〉,《中國道教》,1994年第4期。 | ||
+ | ==參考文獻== | ||
[[Category: 四川宮觀]] | [[Category: 四川宮觀]] |
2016年1月5日 (二) 11:31的版本
葛仙山道觀(彭州),四川省彭州市境內的葛仙山是天師道「二十四治」之一,又名葛家山、葛璝山、白石山、蓮花山、道場山、上清山,因山有東、南、西、北、中五斗峰,故又名五斗山。東漢順帝(126-144年)時,張陵在蜀中創立天師道並設二十四治,葛仙山是第五道治。因晉代葛永璝來此修道,後得道羽化成仙,因此建立葛仙祠。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仙傳拾遺》載:葛永璝居蜀之上清山,葛仙翁在此山白日升天,「時人因號其山爲葛璝山」。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百二十二引杜光庭《道教靈驗記》稱葛璝化周回巖巒、地靈境秀,有二十四峯,八十一洞。《雲笈七籖》卷二十八〈二十八治〉載:韋臯曾經師事仙人葛璝,後出任西川節度使,夢見神人告以富貴無忘葛璝之事,遂下令修崇葛璝山治。清代葛仙山有葛仙殿、三清殿、靈祖殿、觀音殿、老君殿、三官殿、東嶽殿、斗府宮、玉皇觀等宮觀殿宇。現葛仙山重建有葛仙殿和三清殿,每逢農曆三月三葛仙誕辰,有十多萬香客前來朝山,三月三已成爲葛仙觀一年一度的盛大廟會。
- 徐志超:〈彭縣葛仙山道教聖地參訪記〉,《中國道教》,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