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學”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新页面: 道教文學是以宣傳道教教義、反映道教生活為內容的各種文學作品之總稱。從總體看,道教文學可分為道教散文道教小說、[[道教詩詞...)
 
第1行: 第1行:
 +
{{道教文學}}
 +
 
 道教文學是以宣傳道教教義、反映道教生活為內容的各種文學作品之總稱。從總體看,道教文學可分為[[道教散文]]、[[道教小說]]、[[道教詩詞]]、[[道教戲劇]]四大類。
 
 道教文學是以宣傳道教教義、反映道教生活為內容的各種文學作品之總稱。從總體看,道教文學可分為[[道教散文]]、[[道教小說]]、[[道教詩詞]]、[[道教戲劇]]四大類。
  
第12行: 第14行:
 
 「詞」這一文學奇葩,也為信道文人們所喜用。根據清康熙五十四年刻印的《欽定詞譜》所羅列的詞牌進行分類統計,可知出於神仙故事或與道教活動有關的詞牌至少有四十二種,足見詞的誕生的確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從詞的內容看,亦不難發現,為數不少的作品潛藏著深刻的道教思想,融會著神仙故事、道人神跡。例如溫庭筠之《女冠子》以道姑為描寫對象,作者通過窈窕身段的刻劃,表現道姑之嬌態。
 
 「詞」這一文學奇葩,也為信道文人們所喜用。根據清康熙五十四年刻印的《欽定詞譜》所羅列的詞牌進行分類統計,可知出於神仙故事或與道教活動有關的詞牌至少有四十二種,足見詞的誕生的確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從詞的內容看,亦不難發現,為數不少的作品潛藏著深刻的道教思想,融會著神仙故事、道人神跡。例如溫庭筠之《女冠子》以道姑為描寫對象,作者通過窈窕身段的刻劃,表現道姑之嬌態。
  
 在道教詩歌天地中,還應該敘及的是「道情」。它屬於樂府歌詞之一種,多為遊方道士所演唱,其言辭較通俗,所以能在民間流行。歷史上有許多道士曾經利用「道情」形式來宣傳教義,表達自己的修道感受。如張三丰《道情歌》以通俗語言表達他崇尚道教的情感,具有感召力量。
+
 在道教詩歌天地中,還應該敘及的是「[[ 道情]] 」。它屬於樂府歌詞之一種,多為遊方道士所演唱,其言辭較通俗,所以能在民間流行。歷史上有許多道士曾經利用「道情」形式來宣傳教義,表達自己的修道感受。如張三丰《道情歌》以通俗語言表達他崇尚道教的情感,具有感召力量。
  
 
== 戲曲 ==
 
== 戲曲 ==
第18行: 第20行:
  
 
 道教文學不僅源遠流長,而且意象奇特,在長期的流傳和發展過程豐富了中國文學之寶庫。許多作品在今天依然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值得學界認真發掘整理。
 
 道教文學不僅源遠流長,而且意象奇特,在長期的流傳和發展過程豐富了中國文學之寶庫。許多作品在今天依然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值得學界認真發掘整理。
 +
 +
[[Category:道教文學]]

2008年11月10日 (一) 13:18的版本


道教文学
道教诗词
道诗 道词
道教散文
道教小说
道教戏曲
其他
楹联 掌故 童谣

道教文学是以宣传道教教义、反映道教生活为内容的各种文学作品之总称。从总体看,道教文学可分为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诗词道教戏剧四大类。

散文

道教创立之初,教派领袖一方面号召信徒们学习先秦道家典籍,另一方面又亲自动手创作散文作品,以建立教义,弘扬道法。为了使信徒们便于理解,早期道教议论散文大多采取语录体形式。如《太平清领书》基本上属于语录体散文。与议论散文形成鲜明对照,道教叙事散文以记叙为本,其字里行间寄托著“效法自然”的思想情趣。

小说

道教小说的孕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神仙传说。魏晋以来,道教小说日益繁荣,作家们不仅创作道教志怪传奇体作品,而且注意其通俗化工作。于是出现了为民众讲故事的“话本体”道教小说,此类作品往往将民间传说系统化,对一些关键性的细节进行加工,以道教法术描写警示世人。明清之际,还出现了一大批以道教生活为题材、以宣扬道教思想为宗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如《封神演义》、《吕仙飞剑记》等。这些作品或者将道门、民间流传的神仙故事加以系统化,进一步幻想化,或者借用历史故事的框架以阐发道教信念。道教小说想象力丰富,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

诗词

这也是道教文学的一大门类。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占有很大分量和重要地位。在道教文学中,诗歌数量之多,也是引人注目的。道教诗歌将饱满的情感、丰富的想象与道教神仙故事编织在梦境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词”这一文学奇葩,也为信道文人们所喜用。根据清康熙五十四年刻印的《钦定词谱》所罗列的词牌进行分类统计,可知出于神仙故事或与道教活动有关的词牌至少有四十二种,足见词的诞生的确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从词的内容看,亦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作品潜藏著深刻的道教思想,融会著神仙故事、道人神迹。例如温庭筠之《女冠子》以道姑为描写对象,作者通过窈窕身段的刻划,表现道姑之娇态。

在道教诗歌天地中,还应该叙及的是“道情”。它属于乐府歌词之一种,多为游方道士所演唱,其言辞较通俗,所以能在民间流行。历史上有许多道士曾经利用“道情”形式来宣传教义,表达自己的修道感受。如张三丰《道情歌》以通俗语言表达他崇尚道教的情感,具有感召力量。

戏曲

这在道教文学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道教戏曲的发端当在元代以前,但其鼎盛时期是元代。据锺嗣成《录鬼簿》所载,在元杂剧中,至少有40种是道教戏曲。臧懋循所编《元曲选》和隋树森所编《元曲选外编》,收入的道教戏曲有《陈抟高卧》、《岳阳楼》等十七种,亦约占流传总数的十分之一。从题材与思想看,道教戏曲的类型可分为:传道度人、点化精怪、断案明戒、隐居修真。

道教文学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意象奇特,在长期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丰富了中国文学之宝库。许多作品在今天依然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值得学界认真发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