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黃帝內經素問''',中國古代醫學典籍,簡稱〈素問〉,屬於《黃帝內經》的一個部分。《黃帝內經》 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大約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以為黃帝創作,屬於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經驗總結,其問世開創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標誌著中國醫學由單純積累經驗的階段發展到了系統的理論總結階段。《黃帝內經》分〈靈樞〉與〈素問〉兩部分,〈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而〈靈樞〉則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關於「素問」之義,有解釋稱:「素者,本也;問者,皇帝問於岐伯也。」此書古本早已亡佚,齊梁間曾有全元起作《素問訓解》九卷,且其中〈素問〉第七卷已經闕佚。唐代王冰曾訂補之,改編為二十四卷,計八十一篇,其中〈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等七篇屬新補部分,乃至今行世的《黃帝內經素問》版本。明《[[正統道藏]]》收有王冰注的《[[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共五十卷,見太玄部。
+
''' 黃帝內經素問 ''',中國古代醫學典籍,簡稱〈素問〉,屬於《黃帝內經》的一個部分。《黃帝內經》 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大約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以為黃帝創作,屬於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經驗總結,其問世開創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標誌著中國醫學由單純積累經驗的階段發展到了系統的理論總結階段。《黃帝內經》分〈靈樞〉與〈素問〉兩部分,〈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而〈靈樞〉則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關於「素問」之義,有解釋稱:「素者,本也;問者,皇帝問於岐伯也。」此書古本早已亡佚,齊梁間曾有全元起作《素問訓解》九卷,且其中〈素問〉第七卷已經闕佚。唐代王冰曾訂補之,改編為二十四卷,計八十一篇,其中〈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等七篇屬新補部分,乃至今行世的《黃帝內經素問》版本。明《[[正統道藏]]》收有王冰注的《[[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共五十卷,見太玄部。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見《道藏》,第21冊。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見《道藏》,第21冊。
 
[[Category: 醫學與藥理學]]
 
[[Category: 醫學與藥理學]]

2015年11月12日 (四) 17:07的最新版本

《黄帝内经素问》,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简称〈素问〉,属于《黄帝内经》的一个部分。《黄帝内经》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以为黄帝创作,属于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其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著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黄帝内经》分〈灵枢〉与〈素问〉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而〈灵枢〉则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关于“素问”之义,有解释称:“素者,本也;问者,皇帝问于岐伯也。”此书古本早已亡佚,齐梁间曾有全元起作《素问训解》九卷,且其中〈素问〉第七卷已经阙佚。唐代王冰曾订补之,改编为二十四卷,计八十一篇,其中〈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属新补部分,乃至今行世的《黄帝内经素问》版本。明《正统道藏》收有王冰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共五十卷,见太玄部。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见《道藏》,第21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