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古妙應孫真人福壽論”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dzindex |書名=唐太古妙應孫真人福壽論 |編著= |卷數=二篇同卷 |正統道藏分類=正一部 |正統道藏字號=群 |涵芬樓本冊數=1055 |新文豐本冊...')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42
 
|中華道藏冊數=42
 
}}
 
}}
'''唐太古妙應孫真人福壽論'''。孫真人即唐代名醫[[孫思邈]]。《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幽傳福壽論一卷」,即此書。今本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論文分析禍福壽夭之因緣,認為福壽乃積善所致,不可以非分而求得;禍夭乃積不善所致,自作孽而天亡之。又稱:「貧者多壽,以貧窮自 而常不足,不可罰壽 富者多促,而奢侈有餘,所以折其命也」 全篇主旨在勸人行善施財以求福壽。
+
'''唐太古妙應孫真人福壽論'''。孫真人即唐代名醫[[孫思邈]] ,「妙應真人」乃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加封孫思邈的尊號 。《新唐書‧藝文志》 與《通志‧藝術略》均 著錄 ,並題作 幽傳福壽論 一卷」,即此書 。《宋史‧藝文志》題作《九幽福壽論》一卷。明代白雲霽《道藏目錄詳注》則題作《福壽論》,其注云:「與《靈信經旨》同卷。唐太古妙應孫真人述」 。今本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論文分析禍福壽夭之因緣,認為福壽乃積善所致,不可以非分而求得;禍夭乃積不善所致,自作孽而天亡之。又稱 :「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鬼神蓋不能為人之禍,亦不能致人之福,但人積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又說 :「 貧者多壽,富者多促。 貧者多壽,以貧窮自 而常不足,不可罰壽 富者多促,而奢侈有餘,所以折其命也 。乃天損有餘而補不足。亦有貧賤饑凍曝露其屍不葬者,心不吉之人也,德不足是以貧焉,心不足是以死焉。天雖然不煞自取其斃也。 」全篇主旨在勸人行善施財以求福壽。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01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01頁。
 
[[Category: 正一部]]
 
[[Category: 正一部]]
 
[[en: Discourse on Felicity and Longevity, by the Tang Zhenren Sun, Marvelous Response of High Antiquity]]
 
[[en: Discourse on Felicity and Longevity, by the Tang Zhenren Sun, Marvelous Response of High Antiquity]]

2019年5月30日 (四) 13:53的最新版本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
编  著:
卷  数:二篇同卷
正统道藏:正一部 群字号
涵芬楼本第1055册
新文丰本第57册
三家本第34册
道藏提要:编号1414
中华道藏:道教科仪科戒威仪
第42册
 

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孙真人即唐代名医孙思邈,“妙应真人”乃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加封孙思邈的尊号。《新唐书‧艺文志》与《通志‧艺术略》均著录,并题作“《幽传福寿论》一卷”,即此书。《宋史‧艺文志》题作《九幽福寿论》一卷。明代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则题作《福寿论》,其注云:“与《灵信经旨》同卷。唐太古妙应孙真人述”。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论文分析祸福寿夭之因缘,认为福寿乃积善所致,不可以非分而求得;祸夭乃积不善所致,自作孽而天亡之。又称:“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鬼神盖不能为人之祸,亦不能致人之福,但人积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又说:“贫者多寿,富者多促。贫者多寿,以贫穷自因而常不足,不可罚寿;富者多促,而奢侈有馀,所以折其命也。乃天损有馀而补不足。亦有贫贱饥冻曝露其尸不葬者,心不吉之人也,德不足是以贫焉,心不足是以死焉。天虽然不煞自取其毙也。”全篇主旨在劝人行善施财以求福寿。

参考资料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