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淵神呪經”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30
 
|中華道藏冊數=30
 
}}
 
}}
'''太上洞淵神呪經''',簡稱《洞淵經》。晉道士[[王纂]]稱太上道君降授,約成書於東晉末劉宋初。原書十卷,有敦煌唐寫本,寫於唐高宗麟德元年。另有《[[正統道藏]]》本二十卷,其前十卷為六朝古本,後十卷為中晚唐道士增補,收入洞玄部本文類。編首有唐末道士[[杜光庭]]序,謂西晉之末,中原亂離,饑饉瘟疫流行。金壇馬跡山道士王纂於靜室之中飛章告天,感太上道君降臨,以《神咒經》及三五大齋之訣授王纂,命其按而行之,拯護萬民。經文受讖緯圖書及佛教劫運思想影響,宣稱大晉末世或六十甲子遭逢劫末之歲,有各種惡鬼魔王降世,致使六夷來侵,疾疫流行,中國人民遭受刀兵刑獄水災之苦。當此之時,唯有信奉道教,供養經典,請道士法師稟告上天,召神咒鬼,消弭疫毒,方可禳除病災。經文又宣稱有「真君」化形降世,拯救萬民。真君即木子弓口(李弘),將使天下大治,無刀兵刑獄之災,人民豐樂長壽,無貧病疾苦。是為早期[[天師道]]宣揚太平治世讖言,以符水禁咒治病禳災之傳統道法。六朝隋唐民間道教領袖受此經影響,常利用李弘出世讖語號召民眾起義。唐代道士增加十卷經文,則偏重伏魔咒鬼之術,進而宣揚大道助國教化之德,與早期天師道教義已不盡相符。
+
'''太上洞淵神呪經''',簡稱《洞淵經》。晉道士[[王纂]]稱太上道君降授,約成書於東晉末劉宋初。原書十卷,有敦煌唐寫本,寫於唐高宗麟德元年 (664) 。另有《[[正統道藏]]》本二十卷,其前十卷為六朝古本,後十卷為中晚唐道士增補,收入洞玄部本文類。編首有唐末道士[[杜光庭]]序,謂西晉之末,中原亂離,饑饉瘟疫流行。金壇馬跡山道士王纂於靜室之中飛章告天,感太上道君降臨,以《神咒經》及三五大齋之訣授王纂,命其按而行之,拯護萬民。經文受讖緯圖書及佛教劫運思想影響,宣稱大晉末世或六十甲子遭逢劫末之歲,有各種惡鬼魔王降世,致使六夷來侵,疾疫流行,中國人民遭受刀兵刑獄水災之苦。當此之時,唯有信奉道教,供養經典,請道士法師稟告上天,召神咒鬼,消弭疫毒,方可禳除病災。經文又宣稱有「真君」化形降世,拯救萬民。真君即木子弓口(李弘),將使天下大治,無刀兵刑獄之災,人民豐樂長壽,無貧病疾苦。是為早期[[天師道]]宣揚太平治世讖言,以符水禁咒治病禳災之傳統道法。六朝隋唐民間道教領袖受此經影響,常利用李弘出世讖語號召民眾起義。唐代道士增加十卷經文,則偏重伏魔咒鬼之術,進而宣揚大道助國教化之德,與早期天師道教義已不盡相符。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278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278頁。
 
[[Category: 洞玄部本文類]][[Category: 唐代道教經典]]
 
[[Category: 洞玄部本文類]][[Category: 唐代道教經典]]
 
[[en: Scripture of Divine Incantations of the Abyssal Caverns]]
 
[[en: Scripture of Divine Incantations of the Abyssal Caverns]]

2014年1月3日 (五) 16:00的最新版本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太上洞渊神咒经
编  著:
卷  数:二十卷
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始、制字号
涵芬楼本第170-173册
新文丰本第10册
三家本第6册
道藏提要:编号334
中华道藏:道法众术道法诸经
第30册
 

太上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晋道士王纂称太上道君降授,约成书于东晋末刘宋初。原书十卷,有敦煌唐写本,写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另有《正统道藏》本二十卷,其前十卷为六朝古本,后十卷为中晚唐道士增补,收入洞玄部本文类。编首有唐末道士杜光庭序,谓西晋之末,中原乱离,饥馑瘟疫流行。金坛马迹山道士王纂于静室之中飞章告天,感太上道君降临,以《神咒经》及三五大斋之诀授王纂,命其按而行之,拯护万民。经文受谶纬图书及佛教劫运思想影响,宣称大晋末世或六十甲子遭逢劫末之岁,有各种恶鬼魔王降世,致使六夷来侵,疾疫流行,中国人民遭受刀兵刑狱水灾之苦。当此之时,唯有信奉道教,供养经典,请道士法师禀告上天,召神咒鬼,消弭疫毒,方可禳除病灾。经文又宣称有“真君”化形降世,拯救万民。真君即木子弓口(李弘),将使天下大治,无刀兵刑狱之灾,人民丰乐长寿,无贫病疾苦。是为早期天师道宣扬太平治世谶言,以符水禁咒治病禳灾之传统道法。六朝隋唐民间道教领袖受此经影响,常利用李弘出世谶语号召民众起义。唐代道士增加十卷经文,则偏重伏魔咒鬼之术,进而宣扬大道助国教化之德,与早期天师道教义已不尽相符。

参考资料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