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滌洞天記”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dzindex
 
{{dzindex
 
|書名=大滌洞天記
 
|書名=大滌洞天記
|編著= 本山 枚心編
+
|編著=鄧 牧、孟宗寶合撰
 
|卷數=三卷
 
|卷數=三卷
 
|正統道藏分類=洞神部譜錄類
 
|正統道藏分類=洞神部譜錄類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48
 
|中華道藏冊數=48
 
}}
 
}}
'''《大滌洞天記》'''三卷,題「本山鄧牧心編」。本書實即[[鄧枚]](1247年-1306年)《[[洞霄圖志]]》的刪節本。「大滌洞天」即[[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所載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柱山大滌玄蓋洞天」,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境內。據卷首元大德九年(1305年)[[沈多福]] 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鄧牧,字牧心,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入大滌山,應沈多福所求與[[孟宗寶]]合編《洞霄圖志》,凡宮觀、山水、洞府、古蹟、人物、碑記六卷。《洞霄圖志》後收入《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大滌洞天記》是明人重刊時刪節《洞霄圖志》而成,四庫館臣指出:「核其書,即牧所撰《洞霄圖志》內宮觀、山水、洞府、古蹟、碑記五門,而刪其人物。每門又頗有刊削,不皆全文。卷首吳全節、沈多福二序亦同,惟增入洪武三十一年正一嗣教真人[[張宇初]]一序。稱今年春某宮道士某持宮志請序,將廣於梓。蓋明初道流重刻時,妄以其意刪節之,而改其名也。」本書稱作「圖志」,但今本《洞霄圖志》和《大滌洞天記》都是志存而圖佚。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 、《[[中華道藏]]》第48冊
+
'''《大滌洞天記》'''三卷,題「本山鄧牧心編」。本書實即[[鄧枚]](1247年-1306年)《[[洞霄圖志]]》的刪節本。「大滌洞天」即[[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所載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柱山大滌玄蓋洞天」,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境內 。相傳漢武帝曾在洞前建宮壇。唐高宗時道士[[潘師正]]奉敕在此建天柱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稱洞霄宮 。據卷首元大德九年(1305年)[[沈多福]] 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鄧牧,字牧心,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入大滌山,應沈多福所求與[[孟宗寶]]合編《洞霄圖志》,凡宮觀、山水、洞府、古蹟、人物、碑記六卷。《洞霄圖志》後收入《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大滌洞天記》是明人重刊時刪節《洞霄圖志》而成,四庫館臣指出:「核其書,即牧所撰《洞霄圖志》內宮觀、山水、洞府、古蹟、碑記五門,而刪其人物。每門又頗有刊削,不皆全文。卷首吳全節、沈多福二序亦同,惟增入洪武三十一年正一嗣教真人[[張宇初]]一序。稱今年春某宮道士某持宮志請序,將廣於梓。蓋明初道流重刻時,妄以其意刪節之,而改其名也。」本書稱作「圖志」,但今本《洞霄圖志》和《大滌洞天記》都是志存而圖佚。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
 
==相關條目==
 
==相關條目==
 
*[[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
第19行: 第19行: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頁562。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頁562。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425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425頁。
[[Category:洞神部譜錄類]]
+
[[Category: 洞神部譜錄類]][[Category: 元代道教經典]][[Category: 道教地理]] [[Category: 宮觀志]]
[[en:The Record of the Dadi Grotto Heaven]]
+
[[en: Record of the Cavern-Heavens of Great Purity]]

2013年10月3日 (四) 12:59的版本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大滌洞天記
編  著:鄧牧、孟宗寶合撰
卷  數:三卷
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 當字號
涵芬樓本第559冊
新文豐本第30冊
三家本第18冊
道藏提要:編號0776
中華道藏:道史仙傳 仙境名山志
第48冊
 

《大滌洞天記》三卷,題「本山鄧牧心編」。本書實即鄧枚(1247年-1306年)《洞霄圖志》的刪節本。「大滌洞天」即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所載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柱山大滌玄蓋洞天」,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境內。相傳漢武帝曾在洞前建宮壇。唐高宗時道士潘師正奉敕在此建天柱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稱洞霄宮。據卷首元大德九年(1305年)沈多福〈序〉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鄧牧,字牧心,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入大滌山,應沈多福所求與孟宗寶合編《洞霄圖志》,凡宮觀、山水、洞府、古蹟、人物、碑記六卷。《洞霄圖志》後收入《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大滌洞天記》是明人重刊時刪節《洞霄圖志》而成,四庫館臣指出:「核其書,即牧所撰《洞霄圖志》內宮觀、山水、洞府、古蹟、碑記五門,而刪其人物。每門又頗有刊削,不皆全文。卷首吳全節、沈多福二序亦同,惟增入洪武三十一年正一嗣教真人張宇初一序。稱今年春某宮道士某持宮志請序,將廣於梓。蓋明初道流重刻時,妄以其意刪節之,而改其名也。」本書稱作「圖志」,但今本《洞霄圖志》和《大滌洞天記》都是志存而圖佚。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頁562。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4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