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海兄弟造元始天尊像碑”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李元海造元始天尊像''' 是流失海外最精緻的道教 像之一,現藏於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館藏編號為MLS1815。碑高152.4釐米,寬58.5釐米,厚15.9釐米,建 於北周建德元年(572年), 像、文、年號俱全 且造 像精緻 ,保存完好
+
'''李元海 兄弟 造元始天尊像 ''' 造於北周建德元年(572年), 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弗里爾美術館 編號MLS1815。此 是流失海外最 精緻 的道教造像之一
  
 此 四面造像,各開一龕。碑陽主龕造像最為浩大,為一鋪11尊像,中央為元始天尊,戴高冠,蓄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舉麈尾,坐於束腰高座。左右各三位真人夾持。其旁又有二位披帶而露出手臂與腿腳者,跣足立於蓮花台,似佛教之護法力士。天尊座下有二位合掌的弟子,兩角有二護法獅。龕楣上有六個裸體坐著的樂人,或吹笛或彈琵琶。 碑首有減底平刻圖像,中央刻有鐘亭。鐘亭左右為樂舞狀的仙人,似佛教之伎樂天。兩端為日月輪。龕下為供養人像、姓名及發願文,像主為李元海,官銜為「平東將軍羽林直長大中都督」,另有父母及六弟。龕下兩排供養人像,除像主母親外全是男性。最下部是發願文,云:「謹有道民李元海兄弟七人等……敢竭周身之物,采石首陽之阿,仰為亡考妣造元始天尊象碑一區,藉此微功,願亡靈昇度,受化仙庭……周建德元年歲次壬辰九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造記。」
+
 此 像高152.4公分,寬58.5公分,厚15.9公分。 四面造像,各開一龕。 像、文、年號俱全,造像精緻,保存完好。
 +
==造像內容==
 +
===正面===
 +
碑陽主龕造像最為浩大,為一鋪11尊像,中央為元始天尊,戴高冠,蓄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舉[[ 麈尾]] ,坐於束腰高座。左右各三位真人夾持。其旁又有二位披帶而露出手臂與腿腳者,跣足立於蓮花台,似佛教之護法力士。天尊座下有二位合掌的弟子,兩角有二護法獅。龕楣上有六個裸體坐著的樂人,或吹笛或彈琵琶。
  
 碑 陰造 像, 上部亦為一龕,帷帳形,龕 主像三尊,一天尊二夾持,天尊戴道冠、蓄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持麈尾,束腰帶,坐束腰疊澀六邊形座, 素面桃形頭光 。左右 侍者持笏 跣足而立 座旁有二跪弟子及二蹲獅,龕形亦 帷帳,上部有 日月輪 及飛仙 。龕下 供養人像 姓名, 上下分 五層,共50人 女性 三代,即兄 七人之妻、妹、侄女、侄婦、孫女等 碑左側上部開一小 ,帷帳形,內造三尊像,一天尊二夾持,天尊頭戴道冠,蓄長鬚,胸有束帶。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持麈尾。天尊座 有托座之地祇。左侍者手持笏。 侍者跣足立於蓮花座,有一猴扶花莖。龕楣刻有伎樂仙人。龕下有四層 供養人 。右側上部亦開一小龕 帷帳形,龕楣刻有山林、鹿、猴等圖像。龕內造三尊 尊戴冠、扶几、持麈尾,坐束腰疊澀座,與左側不同的 沒有托座的地祇。龕下有四層供養人
+
 碑 首有減底平刻圖 像,中 央刻 鐘亭 鐘亭 左右 為樂舞狀的仙人 似佛教之伎樂天 兩端 為日月輪。龕下 供養人像 姓名 及發願文 像主 李元海 官銜 「平東將軍羽林直長大中都督」 另有父母及六 弟。龕下兩 供養人 像主 母親外全 男性
  
  可以看出 ,此像是道民李元海兄弟七人在建德元年 (572年) 為亡父亡母所造,祈求「亡靈昇度,受化仙庭」。這是一個至少有91人的三代人的大家族,像主之父李買憘生前曾任利州晉安縣(今四川廣元市)令,兄弟七人中,有任軍職者,亦有任地方官吏者,如洛州主簿都督李元俊、益州(今四川廣元市)漆門縣令李碩和。「漆門縣」不詳,但所屬之益州乃今之廣元,鄰接陝西 。從此碑樣式和風格看,亦有關中北朝造像碑的明確影響,如北魏多見的日月輪、北周的帷帳形龕、供養者圖像與姓名的形式,以及天尊的高大道冠、笏板等。主尊「元始天尊」之名,則不多見於關中,顯示出南方道教的色彩。故可推測該造像碑或許出於四川、陝西之間,為當時道像主要流行區的邊緣。碑首的日月輪在北魏時期主要流行於陝西中部地區,西魏至北周時流行區域擴大。與之相比,該造像碑更接近陝西關中風格
+
  最下部是發願文,云:「謹有道民李元海兄弟七人等……敢竭周身之物,采石首陽之阿,仰為亡考妣造元始天尊象 一區,藉此微功,願亡靈昇度,受化仙庭……周建德元年歲次壬辰九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造記。」
 +
===背面===
 +
碑陰造像,上部亦為一龕,帷帳形,龕 主像三尊,一天尊二夾持 天尊戴道冠、蓄鬚,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持麈尾,束腰帶,坐束腰疊澀六邊形座,有素面桃形頭光。左右侍者持笏,跣足而立。座旁有二跪弟子及二蹲獅,龕形亦為帷帳,上部有日月輪及飛仙。龕下有供養人像及姓名,上下分為五層,共50人,全為女性,三代,即兄弟七人之妻、妹、侄女、侄婦、孫女等。
 +
===左面===
 +
碑左側上部開一小龕,帷帳形,內造三尊像,一天尊二夾持,天尊頭戴道冠,蓄長鬚,胸有束帶。左手扶三足憑几,右手持麈尾。天尊座下有托座之地祇。左侍者手持笏。兩侍者跣足立於蓮花座,有一猴扶花莖。龕楣刻有伎樂仙人。龕下有四層供養人。
 +
===右面===
 +
右側上部亦開一小龕,帷帳形,龕楣刻有山林、鹿、猴等圖像。龕內造三尊像,主尊戴冠、扶几、持麈尾,坐束腰疊澀座,與左側不同的是沒有托座的地祇。龕下有四層供養人。
 +
==造像特點==
 +
此像是道民李元海兄弟七人在建德元年為亡父亡母所造,祈求「亡靈昇度,受化仙庭」。這是一個至少有91人的三代人的大家族,像主之父李買憘生前曾任利州晉安縣(今四川廣元市)令,兄弟七人中,有任軍職者,亦有任地方官吏者,如洛州主簿都督李元俊、益州(今四川廣元市)漆門縣令李碩和。「漆門縣」不詳,但所屬之益州乃今之廣元,鄰接陝西。
  
 +
從此碑樣式和風格看,亦有關中北朝造像碑的明確影響,如北魏多見的日月輪、北周的帷帳形龕、供養者圖像與姓名的形式,以及天尊的高大道冠、笏板等。主尊「元始天尊」之名,則不多見於關中,顯示出南方道教的色彩。故可推測該造像碑或許出於四川、陝西之間,為當時道像主要流行區的邊緣。碑首的日月輪在北魏時期主要流行於陝西中部地區,西魏至北周時流行區域擴大。與之相比,該造像碑更接近陝西關中風格。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2期。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2期。
 
+
[[Category: 北周 道教 藝術]][[Category:造像碑]]
[[Category:道教 雕塑]]
 

2010年11月20日 (六) 18:16的最新版本

李元海兄弟造元始天尊像碑,造于北周建德元年(572年),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弗里尔美术馆,编号MLS1815。此像是流失海外最精致的道教造像之一。

此像高152.4公分,宽58.5公分,厚15.9公分。四面造像,各开一龛。像、文、年号俱全,造像精致,保存完好。

造像内容

正面

碑阳主龛造像最为浩大,为一铺11尊像,中央为元始天尊,戴高冠,蓄须,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举麈尾,坐于束腰高座。左右各三位真人夹持。其旁又有二位披带而露出手臂与腿脚者,跣足立于莲花台,似佛教之护法力士。天尊座下有二位合掌的弟子,两角有二护法狮。龛楣上有六个裸体坐著的乐人,或吹笛或弹琵琶。

碑首有减底平刻图像,中央刻有钟亭。钟亭左右为乐舞状的仙人,似佛教之伎乐天。两端为日月轮。龛下为供养人像、姓名及发愿文,像主为李元海,官衔为“平东将军羽林直长大中都督”,另有父母及六弟。龛下两排供养人像,除像主母亲外全是男性。

最下部是发愿文,云:“谨有道民李元海兄弟七人等……敢竭周身之物,采石首阳之阿,仰为亡考妣造元始天尊象碑一区,借此微功,愿亡灵昇度,受化仙庭……周建德元年岁次壬辰九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造记。”

背面

碑阴造像,上部亦为一龛,帷帐形,龛中主像三尊,一天尊二夹持,天尊戴道冠、蓄须,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持麈尾,束腰带,坐束腰叠涩六边形座,有素面桃形头光。左右侍者持笏,跣足而立。座旁有二跪弟子及二蹲狮,龛形亦为帷帐,上部有日月轮及飞仙。龛下有供养人像及姓名,上下分为五层,共50人,全为女性,三代,即兄弟七人之妻、妹、侄女、侄妇、孙女等。

左面

碑左侧上部开一小龛,帷帐形,内造三尊像,一天尊二夹持,天尊头戴道冠,蓄长须,胸有束带。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持麈尾。天尊座下有托座之地祇。左侍者手持笏。两侍者跣足立于莲花座,有一猴扶花茎。龛楣刻有伎乐仙人。龛下有四层供养人。

右面

右侧上部亦开一小龛,帷帐形,龛楣刻有山林、鹿、猴等图像。龛内造三尊像,主尊戴冠、扶几、持麈尾,坐束腰叠涩座,与左侧不同的是没有托座的地祇。龛下有四层供养人。

造像特点

此像是道民李元海兄弟七人在建德元年为亡父亡母所造,祈求“亡灵昇度,受化仙庭”。这是一个至少有91人的三代人的大家族,像主之父李买憘生前曾任利州晋安县(今四川广元市)令,兄弟七人中,有任军职者,亦有任地方官吏者,如洛州主簿都督李元俊、益州(今四川广元市)漆门县令李硕和。“漆门县”不详,但所属之益州乃今之广元,邻接陕西。

从此碑样式和风格看,亦有关中北朝造像碑的明确影响,如北魏多见的日月轮、北周的帷帐形龛、供养者图像与姓名的形式,以及天尊的高大道冠、笏板等。主尊“元始天尊”之名,则不多见于关中,显示出南方道教的色彩。故可推测该造像碑或许出于四川、陕西之间,为当时道像主要流行区的边缘。碑首的日月轮在北魏时期主要流行于陕西中部地区,西魏至北周时流行区域扩大。与之相比,该造像碑更接近陕西关中风格。

参考资料:

  • 李淞:〈以长安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2期。